台灣前總統馬英九也呼籲蔡英文延後開放,並要求蔡英文對台灣社會道歉。不過,也有民眾表示,台灣本地豬肉仍有質量保證,他們會優先選擇台灣豬肉的餐廳,並呼籲台政府嚴格要求餐廳清楚標示肉品進口國,讓消費者自行選擇。
台灣進口美國豬肉牛肉歷史
回顧台灣美牛、美豬自2003年開放進口台灣,中間歷經美國「狂牛」症(Mad cow disease)爆發等議題,台美為了美國豬牛進口到台灣的貿易談判便舉步維艱。台灣各黨派及民眾對美國肉製品的態度並非放心。台美各自歷經了3位總統,至今到2020年,終於宣佈2021年開放含瘦肉精豬肉自美進口台灣,外界估計爭議不會平息。
- 1999年 美國開始使用「萊克多巴胺」(瘦肉精)添加於飼料
- 2003年 美國爆發狂牛症,台灣陳水扁政府禁止美牛進口
- 2005年 台灣開放美國低價豬肉進口
- 2005年 美國狂牛症再次爆發 台灣2度禁止美牛進口
- 2006年 台灣有條件開放美牛進口 僅限於30個月以下小牛
- 2006年 台灣將「萊克多巴胺」等多款瘦肉精列為禁藥
- 2007年 台灣向WTO預告將「萊克多巴胺」容許劑量,台灣豬農抗議
- 2009年 馬英九執政 台美簽訂牛肉議定書,開放30月齡牛肉等牛肉產品進口
- 2012年 國際法典委員會通過瘦肉精容許量為10ppb 台灣跟進開放含「萊克多巴胺」的美牛進口
- 2020年 蔡英文政府宣佈2021年比照國際標準(CODEX) 進口含「萊克多巴胺」容許值以及30月齡以上牛肉進口台灣。
美國壓力
台灣前總統陳水扁稱,雖然蔡英文說此舉是台美經濟全方面合作的重要起點。「但是蔡英文沒說的是她已經抗拒不了來自美方的政治壓力了。」
陳水扁又說,當年美國在台協會處長(AIT)楊甦棣(Stephen Markley Young)曾告訴他「美牛不是科學問題,也不是健康問題,而是政治問題」。陳水扁稱,這是每一任台灣總統都要做的政治決定。
馬英九在2008就任台灣總統後,美國對台北重新進口美國豬牛的施壓也並未停止。2012年,AIT台北辦事處長司徒文(William A. Stanton)抨擊馬英九政府,指與後者討論含瘦肉精美牛進口議題,就像「漫長又黑暗的隧道」,是台灣「保護主義」的代表。
2020年,在美中貿易大戰以及肺炎疫情加劇兩國之間摩擦的背景下,台政府宣佈解禁含瘦肉精的美豬及美牛進口,代表美國利益的政府及評論者的反應甚佳,並不令人意外。
前美國防部印太助理部長薛瑞福(Randall Schriver)稱,美牛或美豬擴大出口台灣的議題,一直是美台討論FTA之主要障礙,另外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議(TIFA)也停滯不前。他認為,台灣是美國第9大貿易伙伴,目前是美台自由貿易協議談判的最佳時機。
徐遵慈告訴BBC,川普政府目前的貿易政策是以簽署「初步且有限度的貿易協議」為主要戰略,例如「美日協議」,或是目前與印度正在談判的貿易協議,僅涵蓋雙方約15%的貿易金額,與全面性的FTA還有很大的差距。
她判斷,未來台美如果有機會洽談協議,預估也是從「有限度的貿易協議」開始。此次開放美豬、美牛,「另一個重要意義是,台灣希望能藉此打開無法簽署FTA或參與區域合作的僵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