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今日的中國正朝哪個方向前進呢?對於經常沉浸在過去的理想社會——所謂尚古思想——的中國人,他們的理想社會具體來說又是哪個王朝呢?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〇一四年十一月出席亞太經濟合作會議時對美國總統歐巴馬說,「如果想要理解現在的中國,並預測它的未來,就應該要知道中國的過去」、「中國的治國方針包含著傳統的基因」,又囑咐他「學習中國歷史」。另外,在習近平的主席就職演說中,他歸納出自身的「統治哲學是『復興中華』」。習近平所說的復興,當然不是只有漢族的復興,而是包含少數民族在內的「中華民族」的復興。
一九九七年香港回歸,是對中國自鴉片戰爭以後所受的屈辱歷史的清算。習近平在二〇一四年四月二十一日訪問歐洲時的演說中表示,「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然而卻在近代落後了。自秦統一後,一直到盛唐的貞觀之治為止,在長達千年的時間裡,中華民族都以制度性的優越而領先於世界,何以在近代陷入貧弱國家的苦海?貧弱的中國又是怎樣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重新走向偉大的復興?今天全世界的人,都在思考並企圖解開這個被稱為『李約瑟之謎』的重大課題。」
李約瑟之謎指的是,古代時期對人類科學技術發展有著重要貢獻的中國,由於在進入近代以後沒有發生工業革命,反倒變得落後。因此,習近平的演說表示,今日的中國何以成為世界最強的大國,這不僅是中國人,也是全世界的人都想要知道的事情。
中國的最高統治者在外交與內政中提出他想追求的目標跟理念時,歷來都有著從歷史中尋找範本,並且以成語典故來表達的習慣。毛澤東使用「大破大立」的霸權性外交戰略;鄧小平高喊「韜光養晦」;江澤民則是「有所作為」;胡錦濤主打「和平崛起」跟「和諧社會」。在這裡,「和諧社會」指的是從中國改革開放之後,雖然出現內部失衡的問題,但仍希望透過調和五十六個民族,來達到和平繁榮的目標。
習近平對外採取「主動作為」,對內則提出中華子孫共同的中國夢──「中華復興」這個國家政策,來引導包含漢族在內的五十六個民族得以順利統合。那麼,習近平要「復興」的中華,是以什麼時代作為範本呢?從他多次的演說來看,雖然偶爾也提到了從秦漢統一到盛唐這段時間,但是近年來,則幾乎可以確定他是以盛唐為主要範本。
盛唐曾是中國領先世界的時代,這種國勢是以多民族的融合與協力為前提。今日的中國同樣利用這股多民族統合的力量來建設「一帶一路」。如同大唐帝國時期七十餘國前來朝貢一樣,今日的中國也致力於和世界各國通使交好,這個政策因此被叫作「大唐工程」。根據《人民日報》的報導,二〇一四年秋天在北京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中,有二十一國的首長與習近平見面,這被中國官方聯想成大唐帝國時代周邊國家前來朝貢的盛況,而這些前來與會的國家被看作是「萬邦來朝」的諸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