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劉曉波的去世談兩岸的變與不變以及對未來的期許

2017-07-19 06:20

? 人氣

香港民眾悼念中國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零八憲章》起草人劉曉波。(資料照,美聯社)

香港民眾悼念中國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零八憲章》起草人劉曉波。(資料照,美聯社)

就在台灣解嚴30週年紀念日的前夕,中國民主鬥士劉曉波因長期被禁錮,無法適時治療癌症,與世長辭了,舉世哀慟。這三十年來,台灣與中國大陸均遭逢巨大的變革,但在改變中亦有保守不變之處,變與不變均有其利弊得失,影響兩岸國家社會的前進發展及兩岸關係。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這幾十年因經濟發達,已從威權轉變成民主國家,卻因自由過度,逐漸走向民粹主義,更因政黨鬥爭,無法團結一致因應兩岸問題,國際參與空間被壓縮;反之,中國經濟雖已起飛,成為世界工廠,但仍是一黨專制,人民在政治上的言論自由被嚴格管制,而且因為國家的興盛強大,更堅持「一中統台」策略。由於兩岸政治體制的巨大差異及人民生活與價值觀念的不同,大部分台灣人民不願意被中國統一。而追求自由民主不遺餘力的劉曉波,不僅反對中國的專制,亦希望中共當局尊重台灣人民的自由選擇。由於劉曉波是極為少數支持台灣民主的中國民運人士,蔡英文總統對劉的病逝表示哀悼並致上最高敬意,同時希望台灣能協助中國走上民主之路,而有利於兩岸的和平發展。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台灣要以建構民主體制的經驗導引中國走向民主之路,必須了解這幾十年來台灣民主政治的優缺點並適切改正,同時要很清楚中國大陸為何無法走向民主改革的原因,方能影響中國的改變,建構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礎。  

文化部15日上午於凱達格蘭大道白色恐怖紀念碑廣場,隆重舉辦「解嚴30週年紀念會」,邀請戒嚴時期遭受人權迫害的白色恐怖受難者近百名共同參與,1950年代政治受難者前輩蔡焜霖先生在解嚴三十周年紀念會致詞。 (文化部提供)
文化部15日上午於凱達格蘭大道白色恐怖紀念碑廣場,隆重舉辦「解嚴30週年紀念會」,邀請戒嚴時期遭受人權迫害的白色恐怖受難者近百名共同參與,1950年代政治受難者前輩蔡焜霖先生在解嚴三十周年紀念會致詞。 (文化部提供)

台灣解嚴30年了,表面上雖已變成民主國家,實質上卻因民主轉型期間,缺乏厚實的民主法治教育以及政黨的惡鬥、媒體的偏頗不公、民眾思辨能力的不足,加上近年新世代網路言論的誇大煽情、不負責任,雖然國人的政治自主意識及個人權利高漲了,卻凌駕公共利益,民主品質每況愈下,已逐漸淪為民粹主義社會。

由於國民黨實施一黨專制的威權統治時間太長,人民被政府壓抑過久,因此,解嚴前的黨外運動已開始帶動往後波瀾壯闊的社會運動,民進黨並開始以「合法暴力」方式衝撞國會,開啟立院往後的鬥毆;解嚴後,黨禁、報禁的解除,更是解凍了封閉已久、蓄勢待發的台灣社會力,各種社會、校園運動以及許多禁忌,如鍋爐蓋子掀開後往外面流竄的氣體一樣,到處奔放流竄,難以管制,一直到現在。

觀察台灣這三十幾年來的民主成長過程,台灣的政黨與議會政治雖已建立,公民社會也已成形,但在「民主至上」的包裝下,自由過於氾濫,無論是政治人物或是媒體、學者、公民團體及人民都很少人體現民主自由的真諦,只享自由不願負責任,不了解胡適先生所言「容忍比自由重要」的真義;尤有甚者,由於政黨惡鬥的結果,台灣社會這十幾年更是充斥著以政治立場決定是非的言行,社會大眾、媒體與政黨已無法理性、客觀、週延地探討、論辯事情,以致社會失序、法治不彰,社會價值被嚴重的顛倒扭曲,往兩極化方向發展。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