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個角度看,安倍政府與台灣之間的關係是否如想像中美好,似乎值得重新商榷。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教授松田康博也曾指出,「日本台灣交流協會」的改名只是象徵性議題,提升台日關係的真正罩門還是在經貿,而其中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台灣對福島等5縣食品進口的管制問題,這也是日台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前提。松田康博表示,就他的了解,安倍晉三雖然很想幫助台灣,「但最大的阻力不是來自中國大陸,而是台灣內部」。可見就算安倍晉三個人屢有親台表現,台日關係依舊受限於實際情勢的發展。
至於菅義偉若在14日的總裁選舉中勝出,台日關係是否還會像安倍時期一樣,至少維持雙方的友好氣氛?從安倍晉三時代的過往來看,首相本人是否對台灣擁有特別情感,似乎一定程度決定了日台關係的基調,但雙方關係的發展關鍵,仍在於彼此的政策決定與利害關係,「親台派」也無法全面性的影響雙方交往的具體事項。那麼,菅義偉對台灣有特別的情感嗎?安倍晉三對台灣的友好情感又是從何而生呢?
安倍本身生於山口縣,在東京念大學、曾短暫留學美國,他的生長過程跟台灣並沒有特別的因緣。不過他的外祖父岸信介卻是日本第一位以首相身份訪問台灣的「親華派」政治家。1957年2月27日成為內閣總理大臣的岸信介,在同年5月20日展開了東南亞的訪問行程,並且在6月3日到訪當時已經退守到台灣的中華民國,與總統蔣介石會面,並且組成反共聯盟。日本學者新井雄曾指出,岸信介此行至少有三層意義:第一:對美國展現「反共」形象、第二:推進日本與中華民國的經濟合作、第三:表達對蔣介石「以德報怨」政策—讓二戰後滯留中國的兩百多萬日本軍民平安返國、對日本也放棄了戰爭賠償的請求—的恩情表達感激。但岸信介真的完全支持中華民國與蔣介石嗎?這也不好說,因為他訪台第二年(1958年)八二三砲戰開打,岸信介卻又反對駐日美軍使用日本的軍事基地來增援金門,根據日本政府在2015年所解密的外交文件,日相岸信介在1959年也曾向英相麥克米倫(Harold Macmillan)表示,「台灣若由中共統治,對日本的安全保障將是重大威脅」。
小笠原欣幸指出,其實安倍晉三小時候就在外公家裡見過來自台灣的訪客,安倍很早就知道台灣、也對台灣抱持關心的態度。加上安倍晉三的母親安倍洋子(岸信介之女)、安倍晉三的弟弟岸信夫都是親台派,安倍晉三自然也不例外。安倍洋子甚至經常以「首相代理」的身份出席日台親善活動,並且在日台漁業談判的最後階段親自到訪台灣,參觀寶塚在台北的公演,這些都是安倍家對台友好的實例。至於出身秋田農家子弟的菅義偉,顯然沒有安倍的顯赫家世,更談不上從小就因為耳濡目染對台親善,菅義偉當初還得靠半工半讀,才能完成法政大學的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