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清源觀點:被動打敗主動,ETF走向「大尾」之路

2020-09-14 07:10

? 人氣

筆者認為創新常在災難後,台灣的ETF發展也不例外,至今已成為亞洲規模最大,僅次於美國的市場。(資料照,美聯社)

筆者認為創新常在災難後,台灣的ETF發展也不例外,至今已成為亞洲規模最大,僅次於美國的市場。(資料照,美聯社)

ETF發明不過短短27年,近10年來,這個基金的小老弟卻呈輾壓式成長,大受投資人歡迎,台灣引進後也創下多項紀錄,但同時也應正視其疑慮與挑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ETF全名為指數股票型基金(Exchanged Traded Funds)。作為一種方便的指數化投資和資產配置工具,由於採用被動式管理,有風險分散、投資組合透明、管理費用低、交易便利、資金效率高、進入門檻低等特點,同時兼具封閉式基金和開放式基金的特性,被譽為「20世紀最重要的金融創新產品」。

美ETF規模年底上看5.3兆美元

自1993年全球第一檔由道富資產管理所發行,追蹤S&P500的SPDR問世以來,由於大受投資人歡迎,除了各種股票指數的ETF發展迅速外,更開枝散葉,其他多種資產也紛紛推出各種相應的產品。據2019年底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的分析,ETF持有的全球資產已膨脹至創紀錄的6兆美元,不到4年即跳升逾倍。其中,美國仍是最大市場:美國ETF資產規模從10年前的7,700億美元,以逾20%的年增率迅速成長,目前市場整體規模已站上4.3兆美元。美銀預測,若按此速度發展,2020年底,美國ETF的資產管理規模可能上看5.3兆美元,到2030年將達到50兆美元。

20200908-ETF成員百百種,橫跨多種資產類別,滿足多樣化投資需求。(銀行家提供)
ETF成員百百種,橫跨多種資產類別,滿足多樣化投資需求。(銀行家提供)
20200908-美國ETF近20年資產淨值。(銀行家提供)
美國ETF近20年資產淨值。(銀行家提供)

作為對照組,主動式管理的傳統共同基金,近10年來的規模成長不增反減,投資人的資金大量從主動式共同基金中流出,轉而流入到ETF與指數型基金(Index Fund)等被動式投資產品。以美國為例,從2010至2019年,ETF產品共流入約1.3兆美元,主動型基金則是流失約1.8兆美元。

20200908-流入指數型基金與傳統共同基金之累計資金流比較。(銀行家提供)
流入指數型基金與傳統共同基金之累計資金流比較。(銀行家提供)

台灣ETF發展創多項第一,爆紅成為國民投資工具

創新常在災難後發生。如同全球第一檔ETF是因應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災後而生,台灣第一檔ETF在諸多機構通力合作排除萬難下,也在2003年台灣正值SARS時誕生。台灣雖然是繼香港、日本、新加坡和南韓之後,亞洲第5個發行ETF的國家,但後發卻先至:自2017年以來,台灣ETF規模大幅成長538%,截至2020年6月,已達1.7兆元新台幣,ETF受益人數則從35.8萬人成長至137萬人,成長284%,對比股票活躍投資人約250萬,也就是每2個股票交易人中,就有1個投資ETF。此外,ETF發行公司家數也從6家,大幅增加至15家。其中ETF規模占共同基金比重高達41%,傲視全球(美國ETF市場規模占比約19%),此外債券ETF規模,自2017年底377億元成長至1.2兆元以上,躍居亞洲規模最大,僅次於美國市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