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峰會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他告訴習近平,歐盟不會繼續被利用。「歐盟要求更加公平的貿易關係,更加平衡的歐中關係,這意味著雙方必須對等、公平地競爭。」
歐盟理事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峰會後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如果北京想要讓歐盟覺得,這份協議值得在年底前簽署,「中國就必須在市場對等開放等方面有所進展」 。馮德萊恩說,「我們嚴肅對待中方市場准入以及取消貿易壁壘的問題」。
馮德萊恩說,在中國產能過剩,行業補貼等方面,中方「幾乎沒有任何進展」。
歐盟輪值主席國主席德國總理梅克爾會後表示,歐盟領袖在會談中向習近平施壓,要求中方在投資協定談判中有實質性進展。梅克爾強調:「與中國的合作必須奠基在特定原則上,也就是對等和公平競爭,我們的社會體係不同,儘管我們都致力於多邊主義,但是,它應該以規則為基礎。」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布拉特貝格說,如果中國不能在歐洲關注的市場准入和強迫轉讓技術方面作出改變,他不認為歐洲會簽署雙邊投資協定。
除了貿易對等之外,歐盟領導人對人權、網絡安全以及在中國在南中國海的行動表示關注。這些在中國媒體的報導中都沒有出現。新華社報導只是說,習近平稱「中方不接受人權教師爺」。
雖未追隨美國,歐洲對中國的看法已經改變
本次歐中峰會被中國媒體描述成中國改善與歐洲關係對抗美國影響力的一次機會。
在峰會當日, 中國的《環球時報》發表題為「中歐有容乃大,美國攪不了雙方關係」的社評。社評說,「歐洲不可能完全倒向美國,那不符合歐洲人的利益,這是毫無疑問的。美國的政客和輿論機構無論使出多大力氣,也做不到把歐盟變成『五眼聯盟的新成員』,這不用中國人著急,歐洲人自會摸索在中美之間的'平衡點'」。
但是,分析人士指出,從峰會的表現來看,歐洲雖然沒有明顯的追隨美國,但是歐洲也沒有走近中國。歐洲對中國的看法已經改變。
在峰會之前, 歐盟的一個研究機構,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ECFR)發表研究報告說,新冠疫情以來,歐洲對中國出現了一個新的共識,即對北京越來越警惕,而且對中國在海外的強硬態度以及侵犯人權的行為日益感到關切。
德國綠黨議員,歐洲議會對華關係代表團團長萊因哈德・比蒂科夫(Reinhard Buetikofer) 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說:「至少有許多德國議會議員大力支持人權,特別是中國的人權,正如您在美國國會所能看到的那樣。」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高級研究員馬安州(Andrew Small)認為,德國工業聯合會(BDI) 2019年1月發布的題為《夥伴與系統性競爭對手:如何應對中國國家控制的經濟?》的政策報告是歐中關係變化的轉折點。同年3月,歐盟委員會發表「十點行動計劃」戰略文件,在這其中也將中國描述為夥伴(合作與談判夥伴)、經濟競爭者和「系統性競爭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