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美軍的神盾艦偶爾會在台灣海峽執行「航行自由行動」,但米爾斯指出,兩岸如果開戰,這些美軍軍艦將極易遭受攻擊,而且無法單獨阻止解放軍的對台攻勢。他認為解放軍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A2/AD)實力可以輕易地封鎖台灣,甚至封鎖美軍在日本與關島基地部署的遠征軍。如果美軍決定從本土增援台灣,可能需時數週甚至好幾個月。至於仍在快速增加艦艇數量的中國海軍,也對美國海軍的增援構成巨大挑戰,因為解放軍的反艦導彈實力不在美軍的魚叉飛彈之下。
米爾斯引述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陸伯彬(Robert Ross)對於戰略威懾與保衛台灣的看法:有效的威懾要求「主張維持現狀的國家」具備報復能力,使得「尋求改變現狀的國家」其行動成本大於所獲利益。美軍在台灣海峽的威懾必須讓中國領導人相信,美國有能力在台海有效運用其軍事能力,中國在此所付出的代價,超過透過戰爭實現統一的所獲利益。不過米爾斯指出,中國的飛彈可在幾乎無預警的情況下破壞美軍在東亞的基地跑道、壓制美軍艦艇,推遲美軍的介入時間。舉例來說,蘭德公司(RAND)的一項研究曾指出,解放軍只需發射274枚飛彈,就可讓沖繩嘉手納空軍基地癱瘓一個月。
如果美軍無法在解放軍入侵時介入,那麼問題就會變成美國要如何面對已經入侵台灣的解放軍。其一是默許既成事實,其二便是集結部隊,發動一場規模更大、時間更長的戰役,擊退解放軍的A2/AD戰略,最終登陸台灣,或者協助台灣擊退解放軍、或者收復已經淪陷的台灣島。問題是,「為了台灣的主權,是否要與中國開戰」這樣的重大問題,包括美國輿論跟白宮的領導人到時候會怎麼決定,一直都是懸而未決的假設性問題。米爾斯指出,無論是美國的選民或者華府的外交菁英,都不曾對此認真討論,更不用談達成共識。
米爾斯引用國際政治大師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在《常規威懾》(Conventional Deterrence)一書中的觀點,也就是「如果另一方認為自己有辦法以相對廉價的方式實現戰略目標,那麼威懾就失敗了」。若把這個理論套用在兩岸情勢,那就會是「如果解放軍相信他們可以透過突襲與海上的閃電戰達成目標,美國基於近海的威懾很可能就會失敗」。米爾斯直言,解放軍懼怕的是跟美國進行曠日持久的戰爭,與台灣發生短暫的流血衝突則是可以接受的統一代價。讓解放軍認為無法在短時間內拿下台灣,而且還會面臨更危險的消耗戰時,威懾才能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