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吃貨天堂遭疫情重創!新加坡小販用臉書保住生意、守護獨特的「小販文化」

2020-09-23 20:10

? 人氣

小販中心融合新加坡的多元文化與民族,新冠疫情卻使許多攤販面臨經營危機(Tiberiu Ana@flickr/CC BY 2.0)

小販中心融合新加坡的多元文化與民族,新冠疫情卻使許多攤販面臨經營危機(Tiberiu Ana@flickr/CC BY 2.0)

「這世上有兩種東西可以把人們凝聚在一起,一個是音樂,另一個是美食。」

42歲的新加坡小販梅爾文・周(Melvin Chew)

新加坡小販周先生繼承父母開在市中心的小吃攤,在這間將近40年的老店裡,他用文火燉煮潮州傳統料理滷鴨、在粿條上倒入濃郁的滷汁和各樣豬雜以烹煮色香味俱全的「粿汁」。周先生向《南華早報》表示,和其他攤販一樣,他非常開心能夠為顧客端上最道地的料理,讓他們只要進到熟食中心就可以一次嘗到不同國家的美味菜餚。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日前刊文〈新加坡知名的小販文化如何建立多元種族社會〉(How Singapore’s vibrant hawker culture – a ‘foodie’s delight’ – unifies its multiracial society),除了介紹星國小販文化之外,也揭露了小販如何利用社群媒體挽救生意的自保之道。

熟食中心(hawker centre,又稱小販中心)是星馬地區特有的文化,也是當地人重要的成長記憶,很難想像小小的新加坡竟有超過110個熟食中心,總攤位數超過1萬4000個,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小販大多承接家中祖傳秘方,用正宗的異國美食吸引許多觀光客聞香而來,「在熟食中心,你可以嚐到馬來西亞美食、印度料理或是中國菜……這種多樣性在餐廳是看不到的。」周先生也說:「飲食文化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源自於前幾代的小販,也就是我們的祖先。」

新冠肺炎衝擊,小販文化面臨危機

新加坡國家文物局(Singapore’s National Heritage Board )表示,小販文化最早可追溯至1800年代中期,當時國內湧入大量移民,他們為了生計開始販賣便宜又美味的家鄉菜。而在新加坡1965年宣告獨立的20年間,政府將眾多小攤販聚集到乾淨又衛生的新環境中營業,「熟食中心」便成為日後的庶民美食天堂,從清晨到夜晚都熱鬧非凡。將多元民族和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小販文化甚至躍上國際舞台,2019年,新加坡政府提出將小販文化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申請,結果最快今年底就會出爐。

然而,2019年爆發的新冠肺炎(Covid-19)卻為這個特別的美食文化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今年4月,星國政府為了遏止疫情擴散而祭出強制禁足令,熟食中心不再像以往一樣人聲鼎沸,許多攤販也開始面臨經營危機,對此周先生心痛表示,有許多開了二三十年的老店就因為這短短幾個月的疫情而被迫結束營業,為了捍衛小販文化,他決定化危機為轉機,運用社群媒體的力量向更多人推廣小販中心的美食。

新科技捍衛老傳統

今年4月,周先生成立了一臉書(Facebook)社團名叫「Hawkers United Dabao」,旨在提供攤販老闆和餐廳一個平台免費宣傳自家料理和外送服務,在數月之間,該社團成員已經超過27萬人,其中曾經造訪過小販中心的用戶也會在臉書上分享推薦的菜單,為小吃店老闆帶來新的顧客群。

「新冠肺炎讓許多攤販領悟到有效運用科技是多麽重要,若我們想繼續走下去,就必須學著適應這些新科技。」周先生表示。他的積極作為幫助了許多商家,一位和73老母親一起販賣傳統馬來料理的小販商拉哈育(Rahayu Rahman)就表示:「有些顧客會告訴我們,是因為看到臉書上的貼文才想來嚐嚐看我們的料理,我們當然非常開心也很感謝他們的支持。」

周先生最後向《南華早報》表示,他希望有更多人明白小販文化對新加坡多元種族融合的重要性,他也會繼續設法保護這個傳統。「不管有沒有新冠肺炎,小吃店老闆們都會努力做到最好,他們永遠都會願意將自家美食帶給顧客。」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