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所有夜市都有問題,而是都會住宅區的「街邊型夜市」引發爭議。居住才是人類生活根本,其品質不容妥協。廉價飲食商販有存在必要,新加坡基於公共衛生建造「小販中心」集中管理。臺灣都會區夜市可朝「室內化」方向改革。
夜市又引發爭議了!但並非所有臺灣夜市都有問題,而是「都市」的「住宅區」的「街邊型夜市」惹議。
2011年底的師大夜市事件,與2015年底的樂華夜市風波,讓我們清楚看見,隨著臺灣都會區對居住品質的要求提高,上述類型的夜市竟仍得以存在,對於其既不合法又不合理的本質,以及其「無限制成長」的情形,人們越來越無法容忍。
夜市在臺灣各地皆有,但都會區的街邊型夜市,乃起源於臺灣工業化的城鄉移民潮,基於這種「過渡性」的本質,街邊型夜市本應隨社會進步而逐漸轉型,但政府疏於介入,才釀成兩次事件中的住商相爭。
街邊型夜市與居住品質的衝突
街邊型夜市爭議的重點,首先在「馬路上」,其次才是「住宅區」。
以樂華夜市為例,附近居民抗議的理由,主要就是交通,及其衍生的消防與救護等安全疑慮,還有對於噪音與油煙的難以忍受。
道路是公共空間,其首要功能是讓行人與車輛使用,而都市中的居住人口密集,道路尤其應確保緊急救援車輛能隨時順利進出,絕不可恣意挪為他用。
家是休息的地方。安全與安寧的居住,是人類生活的根本,其他諸如商業、休閒與觀光都屬次要的需求,居住品質不容妥協。因此街邊型夜市必須從都會住宅區絕跡,無論是承租店面或移轉他處,攤商的轉型經營勢在必行。
維持現狀派的四種論調
如果街邊型夜市是不好的,為什麼從師大夜市到樂華夜市,我們還不斷聽到「維持現狀」的呼聲?
1. 文化與觀光論
持此論者主張夜市是臺灣的文化特色與觀光重點。但臺灣氣候炎熱多雨,在露天街道上用餐,要說這就是道地的臺灣文化,實在很難讓人信服。況且,什麼能代表臺灣?要拿什麼向國際行銷臺灣?拿現況下的夜市,特別是擁擠、吵雜、髒亂的街邊型夜市,來推展臺灣觀光,恐怕只是滿足了先進國家觀光客對於包括臺灣在內的後進亞洲的野蠻想像。臺灣想要呈現給國際的形象到底是什麼?
2. 階級與民生論
持此論者認為夜市飲食簡單、便宜又快速,逛夜市也是低門檻的休閒娛樂,而攤商亦靠夜市維持家庭生計,因此夜市是庶民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誰有權代表庶民說話?在街邊型夜市消費或工作的人們是滿意的,還是迫於生活困頓,才不得已因陋就簡,忍著熱、冒著雨都要來?能推動臺灣社會進步的精緻文化想像、理想生活藍圖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