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上台後,美國退出TPP、終止TTIP(跨大西洋貿易及投資夥伴協議)談判、重談NAFTA(北美自貿協定),原來外界以為全球自由經濟與貿易將因而倒退。但事實發展則未必如此─本月日本與歐盟的日歐經濟夥伴關係協定(EPA)完成架構協議,顯示自由經濟與貿易這路還要走更久、更遠,台灣該儘快跟上。
不論由全球經貿現況,或是未來經貿版圖的觀點看,EPA都有其重大意義。以現況而言,曾經風起雲湧、在20年內簽下了400個各種FTA(自由貿易協定)、區域自由經貿組織的風潮,因為川普的反自由貿易,讓過去一直是市場最開放、捍衛自由貿易最力的美國,從這個戰線上退出。外界原本以為自由貿易的風潮會受影響,不過,當傳統上較美國更保護市場的歐洲、日本都簽下EPA後,顯然此風潮仍會持續,對全球自由貿易而言,EPA確實有其重要性與意義。
而在EPA上路後,歐盟與日本這兩大先進經濟體,將聯合成為一個在經濟體總量(GDP)占全球比重近3成、貿易量占全球37%、號稱全球第3大經濟圈的自由貿易區,這個規模已經能與TPP及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等量齊觀、比肩而行。對未來的全球貿易競爭、經貿版圖等,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此外,日歐EPA的高標準,也可能成為未來的「參考規格」。日歐EPA其實早已洽商數年,但歐日一直未非常積極;直到美國的「反自由貿易逆流」出現,歐日都因此有壓力與迫切感,結果反而歐日願意彼此讓步得更多,因而加速達成協議腳步;而最後達成的協議,也堪稱「高規格」,最終是廢除雙方之間95%項目的關稅,這等於是TPP的水準,而歐盟則希望「再加碼」,因此最終其規格可能高於TPP的開放與自由程度。
原本的全球經貿版圖走勢,看起來是以中國為核心的RCEP、東協加一等,對抗以美國為首的TPP、TTIP;但美國退出後,未來可能變成日本一手拉著以亞太國家為主的TPP、一手抓住歐盟,與中國主導的區域經貿組織抗衡。不過,這種抗衡不是軍事上你死我活的敵我之分,而是競爭、對抗中又有著合作、互利─例如中國與歐盟的經貿關係也越走越密,日本也加入中國主導的RCEP。
不過,對台灣而言,擺在眼前的路,無論如何都是「辛苦」了,因為,至少到目前為止,這一切都與台灣「無關」,台灣突破經貿邊緣化的努力毫無進展;原本蔡政府「寄希望於美國」,希望在美牛豬等問題上讓步後,能得到美國支持加入TPP。在川普退出後,台灣已難寄望由美國支持加入。新的TPP盟主日本雖然會支持台灣加入,但日本終究缺乏如美國一樣廣泛堅實的國際政治與經濟影響力,台灣加入TPP是會更辛苦了。至於其它中國主導的如RCEP等區域經貿組織、或是亞投行等,台灣已經是不可能加入。
這1年多來,台灣經貿邊緣化的風險與危機看不出有紓緩跡象。當大部份國家都「拉幫結派」組成各式各樣的區域經貿組織,同時彼此也簽下FTA,讓本國出口享受優於它國的關稅時,被排除在外的台灣,在競爭上就明顯吃虧。特別是在這個微利時代,相差數個百分點的關稅,可能就成為市場成敗的關鍵;過去幾年,台灣就有些產業,因為韓國與其它國家的FTA上路而大受打擊。
如果台灣不能化解邊緣化危機,雖然台灣的經濟與出口不會「猝死」,但卻可能如溫水煮青蛙一樣慢慢死亡─出口與投資都受影響,台灣這幾年的「悶經濟」,多少就與此因素有關。
蔡政府的對外經貿政策,既然要「遠離中國」,就該拿出政策化解邊緣化危機,想方設法與主要經貿往來大國簽FTA,或加入區域經貿組織。類似與中美洲友邦簽FTA,或是與貿易額只占我國0.01%不到的巴拉圭簽經濟合作協議,對經濟與出口是毫無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