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海近日頗不平靜。9月9日至10日,解放軍派遣30多架次、7艘軍艦在台灣西南海域演訓,並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ADIZ)。據國防部和軍方官方描述,解放軍離台灣本島南部最近距離僅166公里。政府還罕見大動作,由國防部和外交部舉行夜間記者會,怒斥中共的軍事行動。
同時,國防部自9月16日起,每日「圖說」解放軍進入「台防空識別區」的航跡圖以及機型,可以說兩岸軍事局勢邁入了一個「新常態」。另一方面,解放軍每日進入台海周遭的規模也已不在個位數,顯然這種「新常態」隱含了較以往更高的緊張與危機感。陸媒《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甚至形容,「台灣現在就是1949年初被圍困起來的北平,城內上演的一切都已是茶壺裏的風暴」。
畫框設線 全憑實力
持平來說,所謂防空識別區,並非法律、更不是領土概念,與主權無涉,真實意義比較接近「安全」範疇。
既然如此,為何台灣官方還將防空識別區與領土主權作聯想?事實上,與空域相關的法律、政治、軍事概念本屬繁雜,內容又涵蓋「領空」、「飛航情報區」、「上層飛航情報區」、「防空識別區」、「終端管制區域」、「禁航區」、「限航區」等,一般民眾根本無法清楚掌握,最多也只了解台灣海峽中間有一條看似作為領土主權邊界的「海峽中線」。
不過,這條中線的存在與否,近日也成為兩岸彼此攻防的焦點。9月21日,外交部在回覆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的「不存在所謂的海峽中線」時表示:「台灣與中國之間以海峽相隔,多年來兩岸對中線的默契,成為避免軍事衝突、維持和平穩定的現狀象徵。」換言之,透過外交部的回應,其實台灣官方也心知肚明,名義上的「海峽中線」,實際是「無中線」。
再者,從實際層面來看,依據民航局2020年版本的《台北飛航情報區飛航指南》,官方所劃定的「飛航情報區」,與國際民航組織(ICAO)的公告有明顯的範圍差異,差別在於有無越過台灣海峽。
而台灣官方至今仍堅持的「中華民國防空識別區」,是1950年代初期美國劃設,其範圍觸及了大陸江、江西與福建各省。而如今,兩岸軍事實力早已調換,台灣空軍僅能對海峽中線附近防空識別區的解放軍機艦活動給予具體回應,對於大陸東南各省上空解放軍機飛行,已無力過問。
也因此,無論是防空識別區,還是海峽中線,即便有濃濃的軍事意味,其實不具任何國際法理基礎,更遑論「領土主權」意涵。如果說,早期台灣軍機常常「造訪」中國大陸,現在解放軍「光臨」台海,更證明這些框框線線,只不過是實力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