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國內某些電視台政論談話節目的臺灣觀眾,再看9月30日的美國首場總統選舉辯論,一定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所謂「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整場辯論下來,就如《南德意志報》所形容,像是「拳擊賽和戲劇表演的結合。」在一片喧囂聲中,實在看不到參選人端出的「牛肉」在哪裡。
今(2020)年是全球充滿動亂的一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中美戰略對抗加劇等重大事件,無論是美國選民或是世界其它地區的人們,皆關注選後的白宮新主人,將如何帶領美國甚至全世界,走出當前國際政經困境。然而,這次美國總統選舉首場辯論,就已設定是內政議題,包括新冠疫情、最高法院、種族爭議、經濟、選舉完整性及川普、拜登兩人過往的紀錄等。顯示美國民眾最關注的還是內政,而非外交,這也符合美國大選的常態。
在美國國內,多數人認為辯論不會對選情產生關鍵影響。YouGov針對可能投票的選民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只有3%選民仍在川普和拜登之間猶豫不決;高達86%受訪者稱投票對象已定,不會改變;另外11%受訪者表示大概不會改變想法。目前拜登民調支持度略占上風,因此辯論的表現「不輸即贏」;而川普則必須努力爭取那些未表態者的支持,有可能「不贏即輸」。
從國內外的反應看,川普在辯論中的表現,可能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川普不斷打斷拜登發言,甚至把辯論主持人也當成「對手」;川普未就引起爭議的疫情蔓延、種族和社會不公導致的大規模抗議等問題做出回應;對於他若敗選是否將承諾和平移交權力,也避而不談。但一般認為,權力的和平過渡,正是民主制度的根基所在。
美國對其擁有的民主體制一向滿懷自信。著名政治學者奈伊(Joseph S. Nye)提出「軟實力」(soft power)的概念時認為,那是代表美國民主憲政體制所具有的「吸引力」。另一位美國學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其廣受學界重視的〈歷史的終結〉(The End of History)一文中斷言:「民主制度將成為全世界最終的政治形式。」隨後柏林圍牆倒塌和蘇聯解體,皆驗證了他的說法。即使川普處理新冠疫情不當,福山還是為民主體制辯護,強調「決定應對疫情表現的關鍵因素,並非政治體制的類型,而是一個政府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對政府的信任。」
然而,這次美國總統選舉的辯論過程,讓人感到失望。在實施民主制度的國家,選舉不僅要選賢與能,而且還要發揮政治社會化的功能;但川普和拜登的第一場辯論,卻提供民主政治一個負面教材。也難怪《CNN》主播指出,不管辯論結果誰勝誰負,「美國人民是大輸家」;《CNN》評論更質疑,若美國人也因混亂的辯論失去信心,美國所批評的中國、俄羅斯等國,是否更容易利用這場辯論去證明他們的觀點:究竟是華盛頓的問題,還是民主根本體制出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