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14日為國際慰安婦紀念日,而台灣第一座的慰安婦人權運動紀念館「阿嬤家-和平與女性人權館」至今也已成立1年,婦女救援基金會今(3)日選在「阿嬤家」舉行慰安婦人權影展記者會,邀請台灣、中國、加拿大等地的紀錄片導演搶先分享。此外,8月中也將有學生代表台灣出訪韓國,參加台韓跨國舉辦的「台韓國際青少年大會」,首度以青少年為主體、針對兩地慰安婦議題進行交流。
值得注意的是,慰安婦議題相關的紀錄片少見來自歐美地區,而此次影展上則有來自加拿大的紀錄片《道歉》,該片由加拿大籍華裔導演熊邦琳攝製。即使父母皆為台灣人,但由於生長在異國,熊邦琳表示,幼時對亞洲的歷史只能透過隻字片語來汲取,因此在長大後聽到慰安婦的議題十分心碎,也在2009年時開始投入紀錄慰安婦故事的工作。
熊邦琳希望關於慰安婦以及戰爭傷痕的議題,不只是在史學圈或教育界的工作者熟知,還應該是國際性的、受矚目的重要課題,且能不斷地引起更多迴響。
熊邦琳說,《道歉》的拍攝足跡遍及了中國、菲律賓、日本以及瑞士,見證了世界各地慰安婦阿嬤們的故事與遭遇經歷,而且在拍攝與陪伴的同時,也成為這些阿嬤們的乾孫女。
「這不是過去的事情,而是現在依然在上演的」,熊邦琳指出,戰事中的性暴力造成青少女身體上的侵害,現在竟然也還在發生,因此紀錄片便成為一座溝通橋樑,必須讓人們勿再重蹈覆轍,紀錄片不只在述說個人家庭的故事,同時也是整個大時代的寫照。
「讓我們像晚輩一樣看看她們」 郭柯用鏡頭寫下最後22位倖存者記憶
而由中國導演郭柯所拍攝的紀錄片《二十二》,是此次慰安婦人權影展的開幕片。郭柯解釋,片名之所以叫做「二十二」,是因為現在中國大陸僅剩22位的慰安婦倖存者,希望能夠透過紀錄片,留下這些即將消逝的歷史記憶。
郭柯說,拍攝紀錄片時自己是保持一些距離感,不注入太多的主觀角度或詮釋,遠遠注視著慰安婦老奶奶們,希望能夠將觀眾真實的帶入影片,「(這部紀錄片)我沒有做過多導演的技巧或處理,只希望我們像晚輩一樣,再去看看她們。」
此外郭柯也說,《二十二》自7月在中國的商業戲院上映後,發現觀眾8成以上是「九零後」(1990年後出生)的年輕女性,且多數觀眾都坐到最後、靜靜地讀完片後的每字每句,他也為此感到欣喜,並呼籲每個人能在所熟悉的領域以自己的方式關心慰安婦議題。
「歲月如火燃燒,我們要把柴搶出來」 蘆葦之歌後勁催生影展
而引起台灣年輕族群對慰安婦議題高度關注的《蘆葦之歌》,同樣也將在此次影展上播映,由於《蘆葦之歌》的後座力以及導演的努力,推波助瀾促成了現在的「阿嬤館」及慰安婦影展,導演吳秀菁希望讓議題不只停留在大螢幕,而是直接的進入每個人所生活的角落與整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