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趕走淘寶台灣之後

2020-10-16 07:30

? 人氣

經營淘寶台灣的克雷達台灣分公司宣布,將於今年12月31日正式結束營運。(圖/克雷達台灣分公司)

經營淘寶台灣的克雷達台灣分公司宣布,將於今年12月31日正式結束營運。(圖/克雷達台灣分公司)

淘寶台灣昨日宣布年底停止營運,正式退出台灣市場;原因很簡單,熬不過中資爭議,政府的裁罰可能一波接一波。這是繼愛奇藝後,再一家因中資問題而被迫退出台灣市場的大陸廠商,除了棒打中資的爽度外,看不出此作法台灣的經濟、產業甚至民眾,從中得到什麼好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淘寶台灣是以「英商克雷達」透過品牌代理的方式登台,今年8月被經濟部以違反兩岸人民條例73條的規定,處以41萬元罰鍰,並限期於6個月內撤回投資或改正。顯然淘寶台灣是覺得「難以改正」、乾脆直接撤資。

在淘寶台灣的股權結構中,中資的阿里巴巴對克雷達公司的持股為28.77%,低於法令規定30%的中資持股比例;而這個「克雷達台灣分公司」就是淘寶台灣,能用淘寶的名稱是阿里巴巴的授權,再由克雷達支持其權利金。不過,經濟部是採「實質認定」方式,認為克雷達為中資企業,因此開出罰單並要求改善。

坦白說,不論是真的以「品牌授權」方式,或是讓外資「代為持股」轉進台灣,淘寶台灣當然是與中國阿里巴巴的淘寶網「關係密切」,不過,以法令規定的30%中資門檻看,至少這家企業是「作出」一個符合規定的數字。

這種作法其實非常普遍─例如規定購買金融股超過一個比例門檻就要申報,要插旗者就會把購買比例先控制在之門檻之下,甚至政府部門也時常玩這手,例如把標案拆小到低於公開招標門檻,或是把企業公股比例降到50%門檻下以迴避被戴上公營事業的大帽。

正常情況下,其實大家都寧可遵守法令規定的門檻數字,少用所謂的「實質認定」,原因無它,實質認定牽涉到太多官府的自由心證,其認定更太容易受政治影響,容易讓外界更無所適從。經濟部顯然在「清中資」的政治推力與社會氛圍中,先後對如愛奇藝、淘寶台灣這種「名氣較大」、目標顯著的中資企業動手。

經濟部對克雷達為中資的實質認定原因中,不論是說「阿里巴巴具有否決權利」,或是認為克雷達過份仰賴阿里、 「欠缺獨立之經營權力與能力」,都屬主觀認定、更與克雷達因此就是中資企業關係不大;至於提到台灣客戶的資料「回傳至位於中國的阿里巴巴集團伺服器中,可能有資安風險」,經濟部難道不知道台灣有多少中國淘寶網的客戶,資料老早就在阿里的伺服器內了嗎?

蔡政府在幾個月內,先後砍了愛奇藝、再趕走淘寶台灣,除了讓其本地競爭對手獲利外,對台灣及民眾到底有多少好處,其實是看不太出來。愛奇藝在台落地,對民眾而言提供的是更快的串流、更好的服務,對本地的內容產業更有支持的效益;淘寶台灣同樣也可對台灣市場提供包括「跨境供銷」在內的更好又更便宜的服務;當然,落地同樣也會為本地創造就業、增加政府稅收。

現在因中資疑慮趕走廠商,結果呢,要看愛奇藝的民眾還是可透過網路看,政府擔心民眾「看陸劇被洗腦」的隱憂還是在,更別提陸劇早已在多少國內頻道上播放了;而且,政府難道不覺得以為民眾看陸劇就會被洗腦、「心向祖國」的思維,太可笑、太看輕民眾了一點嗎?淘寶台灣走了,民眾就是直接上中國淘寶「淘貨」,跟中國的賣家們買東西,反而是台灣的賣家商機減少。這些企業實在看不出涉及任何國安敏感性,必欲去之而後安。至於民代說淘寶台灣「對台灣庶民經濟操控的新手法」,就更是完全不知所云到極點了。

像愛奇藝、淘寶台灣這些個別企業來或走,其實對台灣經濟、產業幾乎毫無影響,都是「小事一件」;可慮的反而是背後的心態:更封閉、保護、意識型態掛帥,才是真正的問題。

本篇文章共 1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45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