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1月10日,葉海亞訪問中國,他在同周恩來的第一次會談中,便轉達了尼克森的口信。周恩來感謝葉海亞自1969年以來幾次轉達尼克森的口信,並表示將報告毛澤東。經與毛澤東商議,周恩來於11月14日向葉海亞表示: 「尼克松總統表示要走向同中國和好。如果美方真有解決上述關鍵問題(指台灣問題)的願望和辦法,中國政府歡迎美國總統派特使來北京商談,時機可通過巴基斯坦總統商定。」
1970年12月9日下午,巴基斯坦駐美國大使希拉利將葉海亞從中國帶回的口信轉達給季辛吉。希拉利拿著一份手寫函件,以宣讀的方式慢慢口述,由季辛吉親自記下內容,信函原件仍歸還希拉利。周恩來的口信說,為了討論撤出中國領土台灣一事,尼克森總統的一位特使將會在北京受到最熱忱的歡迎。我們已經收到美國從不同渠道發來的信息,但是這是第一次由一個國家首腦,通過另一個國家首腦,向第三個國家首腦轉達建議,因此我們十分重視這個信息。在這則口信後面,葉海亞評論說:周恩來在聽到我轉達的口信後,既沒有接受,也沒有拒絕,而是同毛澤東商議後才給予回覆。在他看來,中國領導人邀請美國總統特使訪問中國,不是單單為了台灣的前途,而是必定涉及中國的國家安全要務。
12月16日,與尼克森商議後,季辛吉給中國回信:北京會談不應只局限於台灣問題,還將包括其他旨在改善關係、減少緊張的步驟。但就美國在台灣的駐軍而言,美國政府的政策是,隨著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緊張局勢的緩和,將減少在這一地區的駐軍。美國政府提議,兩國政府代表在雙方認為方便的地點,盡快舉行會晤,討論高級別會談的形式等事宜。
正當美中之間頻繁傳遞口信,越戰擴大,使得中國方面延遲了對白宮的答覆。1971年2月到3月,為了切斷在老撾境內的北越對南越遊擊隊的供應補給線「胡志明小道」,美國空軍開始配合南越軍隊對老撾進行軍事作戰。1971年3月25日,尼克森又主持國家安全會議專門討論聯合國中國代表權問題,他決定派特使墨菲去找蔣介石談談。4月23日,墨菲告訴蔣,美國構想是採用「雙重代表權案」,蔣介石同意了。
但幾乎就在蔣墨會談同時,周恩來給尼克森發來了密信,尼克森頓時心思大變,中美秘密外交突破,使美國與台灣磋商變成無關緊要。1971年4月21日下午,希拉利大使打電話給季辛吉,說他有關於中共的急電,需要盡快與季辛吉見面。季辛吉在6時12分接見希拉利,晤談十七分鐘,並在7時見尼克森報告。周恩來提及尼克森1970年12月16日的訊息,在1月5日由葉海亞轉達,並稱「因為當時情勢」未能盡早回覆。周恩來重申「願意在北京公開接待美國總統的特使,或國務卿,甚至美國總統本人,以進行會談。」周恩來指出:要從根本上恢復中美關係,必須從中國的台灣和台灣海峽地區撤走美國的一切武裝力量。而解決這一關鍵問題,只有通過兩國高級負責人直接商談,才能找到辦法。這封口信的新意在於,通過正式外交途徑向美國總統發出了邀請。周恩來還提議,中美雙方可以通過葉海亞總統,適當安排北京會談的形式、程序和其他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