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典蓉專欄:王世堅成為異議者的怪現象

2020-10-22 06:20

? 人氣

當台北市議員王世堅成為台灣的異議者時,反映的是什麼樣的民主問題?(蔡親傑攝)

當台北市議員王世堅成為台灣的異議者時,反映的是什麼樣的民主問題?(蔡親傑攝)

日前不小心聽到台北市議員王世堅受訪,他感慨的說,從政最難的,就是為了講真話而遭到自己人的攻擊,在民進黨跡近一言堂的此刻聽聞此言,無異空谷足音;然而,當王世堅成為孤鳥異議者,卻也反映出台灣特殊的民主問題。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敢於對權勢或是「我群」說出真話,這是所謂的「風骨」、 或是知識人價值的核心,一向是深綠民進黨人的王世堅,卻無意間扮演了異議者的角色,這在歷史上也許不多見,但也並非無前例,正如學者吳乃德在《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卷二)自由的挫敗》一書中所寫,曾是蔣中正親信的雷震,後來卻為了民主不惜觸怒當道,雷震意外的反叛,為台灣樹立了知識人的典範,這是民主運動最重要的身教。

王世堅曾是深綠民粹的受益者

王世堅當然不是雷震,事實上,曾是深綠民粹受益者的王世堅,最後會扮演異議者的角色,只能說台灣政治史出現了奇怪的轉折;十三年前民進黨曾發生十一寇爭議事件,當年是一場因為立委黨內初選而起的抹紅大戰,所謂的十一寇多為新潮流系人士,被競選對手扣上「藍皮綠骨」標籤,在大同區參選、和王世堅對上的蕭美琴,甚至被戴上「中國琴」的帽子,這一場黨內清洗,雖讓十一寇率都敗下陣來,王世堅初選也擊敗蕭美琴,但這一場廝殺也間接造成當年總統及立委選舉民進黨的大敗。

十一寇事件看似民進黨毀滅前的最後狂歡,理論上民進黨應該從此學到重要教訓,從政為政還是必須盡量開闊多元,結果並非如此;當年的十一寇現在不少位居高位,蕭美琴駐美代表而且是總統親信,蔡其昌貴為立法院副院長,鄭運鵬可望接任鄭文燦挑戰桃園市長,表面上看起來是十一寇翻身,然而最後贏家其實是極端深綠路線,當十一寇最後向深綠立場靠攏時,他們終於也取得晉身高位的資格。

在野黨被抹紅  連「反對」的正當性都消失

見微知著,十一寇事件如果是民進黨內一場小型的政治清洗,那麼從二千年以來每一場大選,就是民進黨或綠營大型對外的政治清洗,如果同黨的同路人都可莫須有被抺紅,就更別說競爭對手;抺紅戰的致命之處在於,它不只可以讓對手處於劣勢、無招架之力,更重要的是,這種敵我之爭讓對手完全失去合法存在的正當性;研究民粹政治的西方政治學者認為,這是民粹的最高策略,執政黨不只贏,而且自居為 唯一合法的全民代表,在野黨則淪為「人民的敵人」。

如《民主國家如何死亡》一書作者所言,民主存續的一個關鍵是,政黨即使競爭,仍必須承認對手存在的合法性,然而民進黨對待國民黨,從選前選後的抺紅,到逕憑一黨多數通過法律清算黨產,其實是刻意將對手非法化、甚至視為犯罪集團,這樣不平等的政黨關係,即使還不到共黨政權(不存認在野黨有權利存在),已依稀可看到國民黨威權時代的影子。

近來王世堅、何志偉提出異見在民進黨內引發喧然大波,有兩層意義;第一、民進黨的想法也許是,國民黨已被整治得奄奄一息,沒想到卻有自己人出來亂;第二個意義是,當有「原罪」的國民黨動輒得咎,連監督政府也只能靠民進黨自己來。

這對民主有什麼樣的意義?

當彰化衛生局長葉彥伯只不過多做一個檢測、就因「逆時中」而被送政風調查,當國民黨台南市議員質疑振興券可能仿冒就被移送檢調時,台灣一言堂格局已成,在這樣的時刻,任何的監督或質疑,不論來自何方、不論多微弱,都是很重要的;這也為何王世堅忽然跳出來質疑蔡政府,會受到各方正視、甚至肯定;然而可以提醒我們的是,胡適曾在在五十年代初期建議,將執政黨一分為二,以便能有反對黨,但這是國民黨威權時代,民主化後的台灣,監督體制的出現難道還要靠民進黨一分為二?

任何監督都比沒有監督好,當在野失聲、也許民進黨的內鬥都比沒有異議好,然而沒有強大的反對黨,對台灣民主是不利的,因為民進黨如果能萬年執政,不見得是執政成效好,而是台灣的替代選項全部消失!因此,靠王世堅監督蔡政府,其實是值得我們警惕的民主警訊!

喜歡這篇文章嗎?

吳典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