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台灣國防改革也應進入「工業4.0」

2020-10-26 06:10

? 人氣

過去幾週,台灣的國防改革挑戰逐漸浮上檯面。其中,是否恢復徵兵制與國軍後備部隊的戰力更成為關注焦點。(取自國防部後備指揮部臉書)

過去幾週,台灣的國防改革挑戰逐漸浮上檯面。其中,是否恢復徵兵制與國軍後備部隊的戰力更成為關注焦點。(取自國防部後備指揮部臉書)

過去這幾週,台灣的國防改革挑戰逐漸浮上檯面。其中,是否恢復徵兵制與國軍後備部隊的戰力更成為關注焦點。各界對於此議題的討論在此不多加著墨,但就筆者的觀察,相關論述往往無法脫離兩派觀點:一方面,有人認為現代的高科技戰爭需要的是專業化的部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此背景下,過往對於一個龐大軍隊的追求難免脫離現實,也不合經濟考量。另一方面,有些人認為恢復徵兵、延長役期等手段能幫助我國建立一個龐大的後備部隊,進而彌補兩岸軍力的在數量上的嚴重失衡,也達到一定的嚇阻效果。縱觀之,兩個出發點都各有其值得參考之處,但卻未能全面性的解決台灣的國防挑戰

隨著每一次工業革命的來到,機器與軍人的關聯也隨之改變,更進而影響軍隊的結構。第一次世界大戰讓人見證到工業1.0所帶來的運輸和機械化能力(mechanization)如何透過大規模動員(mass mobilization)將戰爭改頭換面。這個趨勢到了二戰時更加顯著;工業2.0釋放出來的大量生產能力(mass production)使得軍人和先進武器的數量成為贏得戰爭的關鍵因素。

自美軍在第一次波灣戰爭中以閃電的速度贏得勝利以來,工業3.0所代表的數位革命再度標竿了二十世紀末以來的戰爭:軍人的數量已逐漸不再成為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取而代之的是軍隊的數位化程度,但這也同時換來一個逐漸縮小的部隊。隨著我們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industry 4.0),物聯網與人工智慧等突破只會加劇前述之變化;當軍事科技繼續躍進,軍隊只會更趨於縮小和扁平化。SpaceX創辦人Elon Musk 甚至對美國空軍大膽宣布,戰機飛行員的角色以後就會被無人機取代。

但是,工業4.0的戰爭到底是什麼型態?怎樣的軍隊結構能更加適合這種新類型的戰爭?雖然前陣子的敘利亞戰爭與最近在高加索地區的衝突已成為許多如土耳其和俄羅斯等強權驗證無人機戰力的練兵場,但這些區域衝突的參考價值對於台灣的特殊地緣環境而言,有其侷限。

若台、美、中三分不幸捲入軍事衝突,台灣將會夾在兩個綜合實力差距不大的大國之間,而其衝突規模與全面性也極有可能超過中東和高加索的戰爭。這樣的戰爭是怎麼個打法?沒人有決對的把握。也因此,美國軍方也開始重新探討在面臨中國等「實力接近與相當的對手」(Near Peer & Peer Competitors)時,該如何應對。

未來戰爭怎麼打?

事實上,不只台灣,世界各國都在摸索這個問題。因應俄國的威脅,許多歐洲國家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國防政策。瑞典與挪威分別恢復與擴大徵兵制,而德國等國家卻堅持職業化的部隊是新戰爭型態所趨下的必要發展。今年美國海軍陸戰隊也針對未來可能在太平洋諸島作戰的要求而展開大刀闊斧的改革與縮編,也引來國內不少專家的撻伐。雖因各國國情不同而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供台灣參考,但台灣不可不跟上此一脈絡:從中美科技戰中不難看出,中國與美國面對工業4.0與隨之而來軍事變革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其中,軍方與民間企業之間的界線也在兩國對國防與國安的理解中逐漸模糊。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