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春山觀點:中共十九屆五中─鞏固「內部堡壘」優先

2020-11-03 07:10

? 人氣

2020年10月26至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北京京西賓館召開,習近平親自主持(AP)

2020年10月26至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北京京西賓館召開,習近平親自主持(AP)

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於10月29日閉幕。依中共黨章規定,全會每年至少召開一次,每次都有不同的主題。一般而言,「一中全會」和「二中全會」,分別處理黨和政府的人事安排;「三中全會」聚焦經濟;「四中全會」以黨建為主;「五中全會」則是審議下一個五年規劃。這次「全會」就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次「全會」在召開之前,就已引發外界普遍關注。因為在時機上,這是中共在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後,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在形勢上,如「全會」公報所指出,中共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習近平如何因應內外形勢變化,為他自己和為中共政權找到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十九屆五中全會」的主要課題。

全會討論的過程外界無法得知,但依會後發表的公報,「十四五規劃」的目標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國內大循環」又稱「內循環」,是中共較早提出的概念,也就是要把內需和創新,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同時保持外國市場和投資者,作為經濟增長的第二引擎。

中共提「內循環」的說法,一度被外界質疑是中共在外部壓力下,試圖「閉關鎖國」,強調「自力更生」,即回到過去計劃經濟的年代,所謂「國進民退」的疑慮,就是這樣造成的,讓中國大陸民企充滿了不安全感。習近平為了滅火,特別強調:「新發展格局絕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不久之後,「內循環」的說法漸漸被「雙循環」所取代。外界有人認為,習近平已從過去的激進路線退卻。

「五中全會」落幕後,中共黨媒《求是網》突於10月31日刊發習近平今(2020)年4月10日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七次會議」上的發言,重申擴大內需戰略。習近平當時表示:「國內循環越順暢,越能形成對全球資源要素的引力場,越有利於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越有利於形成參與國際競爭和合作新優勢。」

「全會」公報列舉「2035年遠景目標」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大幅躍升,經濟總量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再邁上新的大台階」,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健康中國。值得注意的是,基於習近平「強國必先強軍」的理念,「全會」也提出了「確保2027年實現建軍百年奮鬥目標」。這是繼建黨和建國兩個百年奮鬥目標後,中共提出的第三個百年奮鬥目標。

2020年10月26至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北京京西賓館召開(AP)
2020年10月26至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十九屆五中全會)在北京京西賓館召開(AP)

列寧有一句名言:「最堅強的堡壘必須從內部攻破。」中共「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就是要做好鞏固內部堡壘的工作。如同習近平所說,「要在關係國家安全的領域和節點構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國內生產供應體系,在關鍵時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環,確保在極端情況下經濟正常運轉」。因應美國全面「脫鉤」的威脅,「全會」特別強調創新達到科技自立自強,這也是中美競爭的關鍵領域。創新發展項目將著重在電腦和智慧手機的半導體、5G電信、人工智慧(AI)等。

既然是內政優先,會議公報對於外交和臺港澳相關議題便少有著墨,也沒有和美國針鋒相對的文字出現。由於「2035年遠景目標」是著眼於「奮鬥1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引發習近平的權位和長期執政問題。一些慣常使用「克里姆林宮學(Kremlinology)來分析中共領導政治的專家或名嘴,甚至認為這次全會出現內部路線鬥爭,看來也是杞人憂天。

其實早在中共制訂《中共中央委員會工作條例》時,目的就是為了維護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權威。就像獨立評論家鄧聿文所說,在中共家法裡,條例的黨內法律效力僅次於黨章,顯示「黨內沒有力量阻止習按自己的想法辦事。」這次中共「全會」沒有出現習後可能接班的人選,代表習的地位已相當穩固。尤其全會公報提到,「實踐再次證明,有習近平同志作為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領航掌舵」,中共就「一定能夠戰勝前進道路上出現的各種艱難險阻。」

美國智庫「布魯金斯學會」(Brookings Institution)和北京大學國發院共同出版了一份名為《中國2049:走向世界經濟強國》的報告,認為中國將在2025年達到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高收入經濟體標凖,2030年之後經濟總規模將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儘管如此,報告列舉中國將面臨下列三個新挑戰: 一,高人均GDP使中國喪失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中國經濟面臨劇烈的轉型;二,人口快速老齡化;三,逆全球化趨勢下,中國能否繼續保持高增速。

除此之外,今年是「十三五」規劃最後一年,能否建成小康社會,端視能否脫貧。習近平說中國目前約有4億中等收入人口,絕對規模世界最大。因此,要把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作為重要政策目標。但李克強今年5月底透露,14億中國人中有6億人每月收入只有1,000元人民幣,在中等城市租房都有困難,如何能支持習擴大國內消費的需求?

習近平常說,中國正經歷「世界百年未有的變局」,其中新冠肺炎疫情是此變局的重中之重。中共的經濟增長放緩,失業率也日益升高,整體而言是內憂重於外患。臺灣有人評論習在「十九屆五中全會」的講話語氣強硬、姿態很高,但我的看法不同。我認為習的目的不在急於求成,而是學習毛澤東思想,準備打一場「持久戰」,等萬事皆備,再與對手攤牌。值此關鍵時刻,習應如同深圳前市委書記厲有為所說,應注意「左的錯誤」,避免因此對中國發展造成危害。

*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遠景基金會首席顧問。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