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回顧台灣經濟奇蹟」經濟成長與分配,孰輕孰重?

2017-08-27 05:40

? 人氣

天氣、勞工、上班族、街景、陽光、炎熱、旅遊。(盧逸峰攝)
作者認為政府應為社會的發展排除市場失靈的因素,讓市場力量去提升社會福利。(資料照,盧逸峰攝)

創造公平的社會條件,才能讓經濟成長的果實雨露均霑

回到21世紀的今日,尊重市場機能固然能讓社會資源的配置達到最適化,但我們在追求經濟發展目標的同時,政府應完善社會的體制使經濟成長的果實能讓全民得利,才能達到國富民強的目標。舉例而言,當前台灣有著19.3%的空屋率,乃全球最高。然而,諷刺的是現今台灣社會卻也面臨「青貧族」的現象,年輕人買不起房子、房租佔去大半所得,以致財富積累困難(可支配所得多半拿去支應生活開支)。在不考慮其他社會問題的情況下,僅「住」的問題,就足以惡化台灣的貧富差距。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一個國家的人民如果得為其基本的生存權利付出高昂的代價,則社會的動盪也不遠了。炒房的天堂加深社會階級的對立,與受薪階級的相對被剝奪感。在當前地台灣,改善「住」的問題,能緩和貧富差距的對立,為累積社會財富創造條件。是故,「住者有其屋」的政策有著非做不可的必要性,如推動社會住宅、健全租屋市場、推動不動產稅制改革政策等,都能夠為改善居住問題立下基礎。因此,追求成長是國家發展的目標,大有為政府的責任是推動政策排除使市場失靈因素,創造公平的社會條件,讓成長的果實能夠嘉惠全體國民。

註1: 柏拉圖改善(Pareto Improvement):在不犧牲他人權益下,改善彼此雙方的福利。

*作者畢業於中正大學國際經濟研究所,目前任職於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中心。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