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經濟發展命脈在出口,很大程度被國際市場環境影響,並缺乏自我調節的自由度,而廉價勞工撐起代工外銷的優勢。只要台灣繼續仰賴加工出口,年輕人就真的沒未來了。
自21世紀以降,台灣的經濟成長逐漸趨緩,雖然說工作機會並沒有顯著的減少,但低薪加上持續上漲的房價與物價,讓年輕人普遍都有一種「我的未來只有夢」的想法。與跟隨上台灣經濟起飛的上一代比較起來,1980年代後出身的這一代年輕人,往往對未來感到絕望。他們的未來在哪裡呢?
其實這一類型的煩惱,不僅僅體現在台灣的年輕人身上,世界各地已開發國家都面臨同樣的窘境。在全球化的經濟環境下,已開發國家各自成為世界經濟分工的一環,而各國的經濟成長率大多都維持在每年1%到3%左右。換言之,這些已開發國家很難再遇到全球化發展初期所帶來蓬勃發展的經濟環境。
台灣做為一個新興已開發國家,更面臨較其他已開發國家更多的問題。以台灣的人口發展來觀之,台灣內需市場遠比多數已開發國家來得小。這也正意味著,台灣經濟發展的命脈就在出口。特別是在全球經濟蕭條降臨的時候,當其他國家可以透過內需來消耗外銷市場萎縮時所產生過剩的供給,台灣則只能看著出口商萎縮、倒閉,而沒有其他活路。簡單來說,台灣經濟發展很大程度被國際市場環境所影響,並缺乏自我調節的自由度。
正因為如此,廉價的勞工撐起了台灣代工外銷的優勢。台灣的勞工技術遠比其他開發中國家來得高(教育普及化的影響),但成本卻異常的低。有不少人認為這只是因為台灣「慣老闆」特別多罷了,但如果從宏觀的經濟學角度來看,台灣低廉的物價讓低薪的勞工得以維持最低限度的生存,低薪的勞工提供台灣代工產品低廉的市場價格,而這些物美(勞工技術高)價廉的產品最後可以打通國際市場,讓台灣在世界發光。但國際社會往往不知道,這些揚名國際的“Made in Taiwan”,其實背後是透過台灣勞工的血汗與低薪所造就的。
台灣的年輕人甫入社會,就必須加入「低薪勞工」的行列。不同於上一輩的人,這一輩年輕人沒有太多的創業機會(因為市場已趨於飽和),並且必須接受極低的薪資(受到物價水準的成長所影響),這也就是台灣年輕人對未來悲觀的主要原因。然而,只要台灣繼續仰賴加工出口為其主要的經濟命脈,不積極地推動產業轉型,台灣的年輕人,就真的沒有未來了。
*作者為專欄作家。本文原刋《新新聞》1588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