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已經實質交戰:《飛彈、政客與祕密外交》選摘(4)

2017-09-08 05:10

? 人氣

中美進一步擴大衝突、短兵相接(更具威脅性的傳統型戰爭)的可能性不容小覷,而台灣將可能是促成兩強交鋒的催化劑。換句話說,台灣將是中美纏鬥甚至兵戎相見的關鍵因素。圖右是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圖左是美國總統川普。(美聯社)

中美進一步擴大衝突、短兵相接(更具威脅性的傳統型戰爭)的可能性不容小覷,而台灣將可能是促成兩強交鋒的催化劑。換句話說,台灣將是中美纏鬥甚至兵戎相見的關鍵因素。圖右是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圖左是美國總統川普。(美聯社)

若我們想探究中美衝突的本質,或許可從「中美已處於戰爭狀態」的命題出發。 讀者必須瞭解,過去「大規模殺戮和破壞」的全面戰爭模式不再是國際關係的常態。自二戰以降,西方國家(以及大部分的非西方國家)雖捲入多場戰爭,但是幾乎所有的國家談及戰爭時,都會強調避免殺害平民或造成敵軍大量的人員傷亡。像是某種國際規範般,各國不再為了領土而大打出手。事實上,各國高層都有默契地認同這條不成文(但被承認、甚至強制執行)的國際「法律」,禁止強奪和併吞他國領土的行徑。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此外,雖然核武及其發射系統大致形塑了冷戰時期美蘇兩強的關係,但實際上核武一次都沒派上用場。因此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如今動用核武的選項已經過時了。有鑑於此,我們必須重新定義或詮釋當代戰爭的意義。近年在國際事務和戰爭的討論中,與以往不同的是,「反恐戰爭」已成為眾人朗朗上口的詞彙。此一現象證明了國際社會開始接受戰爭的其他面向(相較於某些曾一度被接受的觀點)。雖然中美當下沒有、未來也不太可能開啟一場恐怖主義戰爭,但中國的戰略專家確實曾提議以恐怖主義做為發動「不對稱作戰」的武器(以下會再詳述)。

另一方面,一般人普遍認為中美正在打經濟戰,最終結果將決定誰能稱王,進而改變國際體系的本質和結構。 事實上,經濟實力是決定其他能力的基礎,在中美競局中也不例外──經濟可說是其他類型「戰爭」的起點或先決條件。如前所述,中國在這場經濟戰爭中勢如破竹。若「經濟戰」一詞有點難以捉摸或艱澀難懂,「資源戰」、「間諜戰」、「網路戰」、「太空戰」的定義應該較為精確而易懂。其中當然也包括「不對稱作戰」。

美國海軍迪凱特號飛彈驅逐艦進入南海海域巡弋,再度引發中美關係緊張。(美國海軍官網)
美國海軍迪凱特號2016年10月飛彈驅逐艦進入南海海域巡弋,再度引發中美關係緊張。(美國海軍官網)

中美無疑正在進行資源戰。美國企業在世界各地簽署石油和天然氣等各種天然資源的開採合約,並基於許多原因,嘗試永續管理手中的天然資源,而非盡情開採。中國(正確地)指出,由於大部分頂級的油田、天然氣田和礦脈等已被各國瓜分,因此中國只能在其他區域試圖探索次等的資源,例如政府效能和人權水平低落的地區、處於內戰或其他衝突中的國家。 也由於中國支持許多政府效能不彰、侵害人權的國家,美國因此譴責北京為虎作倀。有些觀察家認為,華盛頓樂見此一趨勢,並將搶奪資源視為廣義對中「戰爭」的一部分。中國已有回應。中共高層認為美國「霸占資源」的行為既惡劣又挑釁。 中美資源戰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並升高為一場更激烈的衝突。

美國經常控訴中國發動網路攻擊,尤其是透過電腦駭客攻擊美國。傳聞中國駭客擅於滲透美國政府和企業的網站,曾在2006年從五角大廈的一台電腦中竊取20兆位元組的數據,以及多達24種武器系統的相關機密。2015年,多名受雇於中國政府或與其共事的駭客,取得數百萬筆向美國政府提出安全查核(security clearance)申請的個人資料。這一切意味著中國從美國手中奪走許多極為重要且所費不貲的機密,並把這些機密用於軍事能力的提升、吸收間諜,以及增加自身的談判籌碼。 雖然北京否認美國的指控,但其官員也不忘指出,事實上其他國家也在做同樣的事,而美國則鮮少提及自己同樣對中國發動網路攻擊的「事實」。多位美國資深官員的確曾宣稱,美國進行網路戰的能力無可匹敵。 換句話說,美國一定曾經反擊,或正以同樣的行徑報復中國。倘若中美正在虛擬世界中交手,我們應該有所警覺,如此不透明的發展可輕易地讓中美關係蒙上另一層陰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