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建山專欄:統一臺灣工資不二價的典型敗國政策

2017-08-23 07:10

? 人氣

基本工資調高到 22k,圖為會前勞動部部長林美珠致詞。(資料照片,甘岱民攝)

基本工資調高到 22k,圖為會前勞動部部長林美珠致詞。(資料照片,甘岱民攝)

蔡英文掌政500日內第二度透過勞動部逆勢調高基本工資,計為勞工加薪10%,使得「官定基本工資」與「市場薪資起薪」完全拉齊,讓臺灣勞動市場交易價格嶄現「統一定價」及「不二價」新格局;然則,從長遠前瞻性觀點看,這一個顯然極左派的新政策發展,卻將大大敗壞臺灣經濟社會活力實力前景。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基本工資連兩次調增10%

蔡政府勞動部在2017年8月18日周五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決議自2018年元旦起,基本工資的月薪,從現行2萬1,009元調升4.72%至2萬2,000元,預估有166萬9,400名勞工受惠;基本工資時薪,從133元調高至140元,預計會有39萬300名勞工可以獲得加薪。勞動部2017年8月21日公布包括勞健保、勞退及人事支出等總人事成本,雇主將新增加近300億元負擔(勞動部數據則指雇主增162.89億元),而政府增加9.82億元、勞工增加7.57億元負擔。時薪部分,基本工資增加7元,預估每年勞、資及政府成本預計增加58.19億元,其中資方新增54.28億元成本、勞方自負額增加2.08億元、政府也增加1.83億元支出。

儘管如此,供給面僅僅相當有限代表性的所謂「勞團」,一方面因為訴求被實現大表興奮,另方面卻也因為同時間南韓一次調升基本工資16%事件的映照,而激越表達憤怒與抗議。

「最低工資」制的本旨

最主要原因是過去三十幾年,臺灣主政當局、粗略學者專家以及理盲濫情的激越民粹,悉將「基本工資」(basic wage)與「市場工資」(market rate)混為一談,以為「官定基本工資」就是「自由市場最低工資」,以致認為使用政府公權力干預所設定的「基本工資」,就是等同於自由市場機制運作下產生的「市場工資」。

我國「基本工資」體制在政策屬性與原本決策用意,與國際間較為廣泛適行的「最低工資(minimum wage)」制,較為相近,可以用作政策比較分析探討基礎。

根據世界勞工組織ILO針對全球既有制訂「最低工資」法制或公共機制的68個國家作法狀況調查,顯示絕大多數國家制定「最低工資」機制的原則與目標,乃至國家勞動市場最低工資水準的取決或抉擇,最主要側重於兩個要點的拿捏:第一個要點是,最低工資水準的高低,應以「能夠創造更多邊際勞動力就業機會」做為首要考慮,第二個要點才是,最低工資水準設定應讓能夠就業的邊際勞動力,都得以維持其最起碼生活條件的基本滿足。

阻絕了更大數量邊際勞動力

第一個要點的政策思維考量,是要讓「最低工資率」相對於自由開放勞動市場的「市場工資(market wage)率」的經濟社會關係式互依互動結果,能夠真正有助於促進國家社會勞動市場的彈性活力與對外競爭力。因此,在ILO調查國家的最低工資水準設定,最低者僅及於平均市場工資率的14%,最高者亦不超過42%,以期能夠更大可能包容更加多數的社會邊際勞動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建山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