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推估中國大陸將在南海劃設防空識別區議題,又被各方刻意端上檯面,但各個政治評論家與軍事觀察者,甚至相關國家外交國防政務首長顯然都未曾注意到,今天是北京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七周年,從2013年11月23日至今,當初為何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以及在真正劃設後,又在政治與軍事上產生何種影響?卻是成為各方對此課題進行思考時所未能涵蓋盲點所在。
在此必須指出,中國大陸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前後,究竟產生差異為何?就國際政治、區域安全以及權力架構來說,從北京劃設該防空識別區前,再對比劃設後,究竟是否曾經產生過任何變化?中國大陸透過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針對國際民航活動是否產生任何影響?或是曾經排除拒絕過在該識別區內國際空域之任何民航活動?其實前述這些問題都應當先行掌握其具體狀況,才能夠賡續思考中國大陸到底有無任何理由,未來在南海再度劃設防空識別區。
從2013年冬季中國大陸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後,諸多戰略學者與軍事專家繪聲繪影地對此項規範,提出各種政治解讀,並且以極度誇張口吻與用辭,將東海防空識別區視為毒蛇猛獸,但所有過度誇張無限上綱之政治指控,到目前為止紛紛落空全部跳票。
嚴格說來,對於航經該防空識別區之航空活動,就是必須依據北京所規範各項識別要求,事先提供飛行計畫識別相關資訊,保持無線電開啟以便進行通話識別,並啟用相關電子應答機,再加上航空器原本就必須具備之外部標誌識別。所以整體說來,其實根本就未曾增加太多負荷,而這亦就是為何國際民航業者紛紛採取合作態度,正面回應中國大陸所提出識別要求之真正原因。
其實就算民航業者或是其他國家政府與軍事航空器,未依前述要求提供相關辨識資訊,依據中國大陸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時所公佈之識別規則公告,其僅能“對不配合識別或者拒不服從指令的航空器,中國武裝力量將採取防禦性緊急處置措施。”但是絕對不能夠針對此等航空器加以驅趕,或是採取任何威脅對抗行動。
由於東海防空識別區依據國際法,在本質上是屬於國際空域,因此北京並無任何權力排拒任何國家航空器使用該空域,其所作所為僅不過希望獲得辨識資訊,以利其空防機關能夠過濾民用航空活動,有助於其辨識在空域內之他國軍事或是政府航空器。
因此當目前各方又開始推估中國大陸要在南海劃設防空識別區時,吾人必須思考下列問題:
- 中國大陸透過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其主管機關能夠得到何種利益或是資訊?
- 目前在南海空域,前述利益或是資訊能否獲得滿足?
- 假若前述利益或是資訊無法獲得滿足時,是否必須透過劃設防空識別區,才能解決此等困境?
在思考前述三個問題時,更必須掌握三亞與香港兩個飛航情報區,究竟能夠提供中國大陸空防機構何種資訊與利基,同時對比其所希望因應其他國家在其周邊所進行之空中軍事活動。
假若就目前他國在中國大陸附近南海空域所執行之軍事飛航活動分析,由前述兩個飛航情報區提供民用航空活動資訊,是否能夠支持其空防機關之目標辨識與分類作業,假若已經能夠滿足作業需求,其實就沒有必要劃設南海防空識別區。
北京不斷重申,將依據安全需要與空中威脅程度,來決定是否劃設防空識別區,其實就留下可能劃設之伏筆,但卻亦是點破劃設防空識別區真正關鍵所在,基本上仍要從相關空域內其他國家軍事飛航活動,以及中國大陸空防機構能否掌握足夠資訊,進行目標辨識與分類作業而定。許多軍事評論家捕風捉影地胡亂詮釋,其實是完全走錯方向。
過去七年,中國大陸並未緊接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後,立即就在南海劃設同樣性質之飛航管制作業區,這其中之差異確實乏人思索,既然過去七年都未劃設,現在若是認定北京將改變決心加以劃設,必然就是要參照當初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所持理由,作為情勢研判參考依據,審視客觀環境條件是否已經產生變化,否則必然會產生失誤。
*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