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顯然地,有些現金較早投入,有些較晚投入,有些回收的現金較早發生,有些較晚發生,這種多重現金流入、多重現金流出的多年期特質,在金融理論上會用一種指標來評估績效:IRR(Internal Rate of Return,內部回報率)。
IRR其實不是什麼火箭科學,而是為了評估「並非一次全額投入和一次全額回收」的投資類型的年化回報率所產生的數學工具。以上述範例基金而言,如果五千萬美元是第一年年底一口氣全額投入,兩億美元是第八年年底全額回收,資金運作總週期就是七年,那麼年化回報率很好計算:
($200M / $50M) ^ (1/7) – 1 = 21.9%
但問題是範例中的這支基金並非一開始就把所有金額投入,也非等到最後才把賺到的錢都回收,因此我們必須改用IRR來計算有效的年化回報率。IRR公式的輸入為各筆淨現金流的大小和時間點,輸出則為一個等效的年化回報率百分比。以上面這個範例基金來算的話,使用試算表軟體的內建公式可以算出IRR為47.3%。(這裡我們假設的是每一年的資金淨流入流出都發生在年底,因此資金進出的總週期仍為七年)
大家可以看到47.3%比21.9%高出很多,這個IRR百分比代表的意義是:假設同樣的投資策略和績效可以隨時重新被執行並被達成,回收進來的現金也可以動態地隨時再度投入,那麼這個策略其實可以在七年的週期內達成47.3%複利年化回報率,有機會達成 ( 1 + 47.3% ) ^ 7 =15.05倍的回報!
IRR是很多風險資本基金標榜的績效數字,一般來說像我們這樣投資早期新創的基金會追求30%的IRR績效目標,但成功的基金不難看到50%或甚至更高的數字,跟美國公債十年期約2.5%的殖利率,或者標普五百平均一年6%到7%的複利回報率比起來,這樣的回報率似乎高得驚人。
但是,故事永遠都是有「但是」。
事實上,IRR在實作上有兩個很大的盲點。基本的問題是:在風險資本這樣的私募環境中,同樣的投資策略在幾年後未必還有效,也未必能找到同樣適合的投資標的,因此「同樣的投資策略和績效可以隨時重新被執行並被達成」的假設是不成立的,風險資本家永遠得尋找新的投資策略和主題,所以每一支新的基金都會有新的作法,LP收回來的錢就算投到下一支基金,也就是一切重來而已。
但就算投資人可以理解並接受這個基本問題,IRR在實作上還有一個很容易被有心人操作的特性:IRR對於資金進出入時間點非常敏感。
上圖是我虛擬的另一支基金的表現(我們省略管理費部分的現金流以簡化表格)。大家可以看到這隻基金在第一年投資了五百萬美元,第二年回收五百萬美元,然後就開始「休息」,直到第七年才「匆忙」投資了四千五百萬美元,隔年的最後一年回收九千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