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早已形成巨額壞帳。圍繞中國銀行系統壞帳水平的估算和爭議從未曾間斷過,儘管官方數據稱,中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約1.4兆元,不良率1.75%;但外國同行的估算卻高得多。2016年2月對沖基金黑曼資本管理公司(Hayman Capital Management)創始人凱利·巴斯(Kyle Bass)曾指出,中國銀行業的資本虧損可達3.5兆美元(約合23兆人民幣)。今年8月,前惠譽金融分析師朱夏蓮(Charlene Chu)在最新報告中估計,到今年底,中國金融體系中的壞帳總額將達到51兆元人民幣(合7.6兆美元),這個估算數字意味著壞帳比例為34%,是中國官方承認的不良貸款率5.3%的五倍以上,也就是說,中國實際壞帳比官方數字高6.8兆美元。
「一帶一路」引發全球銀行系統的風險不大
路透8月24日的消息,信息源是匿名消息人士提供,說中國四大國有銀行即將開始為一帶一路融資成百上千億美元。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有一些是國際上風險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有學者認為,有大量的工程可能面臨不可預測的問題。德國墨卡託中國研究中心副總裁孔弼永(Björn Conrad) 認為,中國國有銀行業的風險無疑也會是全球銀行系統的風險。
聽起來似乎是個問題,但如果了解今年五月北京召開一帶一路峰會的情況,又對北京現在限製本國資本對外投資,在民營企業家當中,抓了吳小暉,並讓王健林表態今後要將資本留在國內,就會明白這位匿名消息人士的說法值得存疑。
今年5月中,中國在北京主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儘管這個為期兩天的高峰論壇規格很高,但從「一帶一路」提出至今已逾三年,中國的外匯錢袋發生了很大變化:三年前提出這一計劃時,中國「錢多」;在推行過程中,中國卻變得「錢少」。「錢多」時節,中國政府低估了資本外逃的巨大潛力;當外匯儲備減少了四分之一後,政府看緊了「錢包」,再也捨不得「掏銀子」了。這就是北京峰會前夕,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在中國金融雜誌官方微信刊登了一篇署名文章,要點是:長期來看,一帶一路投融資合作不是單向的資金支持,需要各方共商共建,構建共同付出、共擔風險、共享收益的利益共同體,同時還必須藉助市場力量,以市場化融資為主,積極發揮人民幣的本幣作用,以撬動更多的當地儲蓄和國際資本。
這話說白了就是:一、今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出資方不只有中國,還得有接受投資國的企業或者機構出資,風險共擔;二、中國投資將以人民幣為主,不再大撒美元了。既然中國為了保外匯儲備,要控制對外投資,也就意味著暫時不會在一帶一路項目上大撒錢,要撒,是人民幣,還得合作方共同出資、共擔風險,因此,由於中國方面的「軟預算約束」而引發全球風險的可能就大大降低——除了合作方願意接受人民幣本幣投資、並共同出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