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80年代末實施改革開放,從此經濟起飛,從世界最窮國家之一成為令全球忌憚的崛起大國。然而共產黨開放了經濟,政治上卻怎麼也鬆不了手,「中國式資本主義」還能走多久?中國民主化的未來會隨著經濟發展而逐漸明朗,還是會因為近年來西方民主面臨的種族主義、民粹主義危機而黯淡?
美國加州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Claremont Mckenna College)政府學教授、凱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Keck 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nd Strategic Studies)主任裴敏欣8日接受「龍應台文化基金會邀請」,主講「當經濟往前、政治往後—對中國四十年政治轉型的反思」,他認為,短期內因為西方民主面臨的難關,他對中國民主化的前景感到悲觀; 但長期而言,經濟的發展會使一黨專政愈來愈困難,終將導向政治轉型,因此他對中國民主化的前景還是相當樂觀。
裴敏欣以一系列資料比較1978年及2015年中國在人均收入增長、經濟結構、就業人口比重、城鄉人口比、進出口數量和教育程度證明中國經濟的高速成長。40年不到的時間,中國人均收入從184美元飆升至8069美元,成長43倍L;產業則從農、工業轉為服務業,城市人口成長了26%; 進出口貿易總額從200億成找為3兆9千億美元,由內轉外; 大學生數量也成長的三倍多,教育程度大幅提升。但再看看中國的政治體制,基本上沒什麼變化。
經濟發展帶動政治轉型
經濟發展和政治轉型間有什麼關係?裴敏欣指出,經濟發展會改變社會結構和人民的價值觀,現在世界上經濟高度發展的國家除了產油國外,沒有國家是專制政權。但中短期、近幾十年看來,經濟起飛給了專制政權「政紀合法性」,對穩定政權有明顯效益。此外,經濟發展給了政府更多資源來控制社會,讓他們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網路控制技術、滿街都是的監視攝影機。
龐大的資源還可以用來吸納反對者,在「八九民運」時,反政府勢力主要是大學生、教授、記者等知識分子,但觀察現在中國的大學和知識分子,反政府的聲音小了、力量也弱了。此外,共產黨向資本主義靠攏,失去了共產意識的控制,改而以「中國夢」、「中國人的驕傲」等民族主義心理來籠絡人心。
位於對岸的台灣也經歷過經濟起飛,政治上從威權轉為民主的過程,裴說,現在中國經濟發展階段正好與台灣1985、1986年時很相似,但為何現在中國嗅不到一絲政治轉型的味道?他以三方面解釋,首先,許多人將中國共產黨與台灣國民黨相提並論,但兩者其實截然不同,中共對社會的滲透程度遠高於世界上其他專制政黨,地方上每個工廠、醫院、學校都有黨組織,組織十分有紀律,一旦中央領導有一致共識,很快就能貫徹實行,而中共統治最在意的就是「維穩」,因此絕對不可能讓任何勢力挑戰其統治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