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陳志武,今(22)日在龍應台基金會思沙龍,以「儒家文化與金融邏輯」為題演講,他認為儒家文化體制,和伊斯蘭、基督教文化,都是一種資產配置方式,儒教社會透過「家庭」的安排,讓個人獲得了生存的保障,而「養兒防老」的觀念,就是把人(子女)的價值定位成交易工具,如今,中國社會也逐漸朝西方個人主義發展,過去對子女家庭互助,可以透過外部金融市場的安排取代,感情的足夠與否,成為家庭的維繫重要關鍵,從這幾年中國離婚率持續上升,可以看出傳統儒教家庭所受的衝擊,他重申中國未來經濟的持續發展,取決於個人經濟理性的動機驅動。
陳志武1962年出身於湖南農村,赴美留學後取得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博士,曾任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去年中獲聘擔任香港大學亞洲環球研究所所長。
德先生、賽先生 與國粹和舊文學產生衝突
陳志武認為,陳獨秀在《新青年》創刊第一期寫到,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胡適則講過,「現在有人對你們說:『犧牲你們個人的自由,去求國家的自由!』我對你們說:『爭你們個人的自由,便是為國家爭自由!爭你們自己的人格,便是為國家爭人格!自由平等的國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來的!』」
從五四運動二名大將陳獨秀與胡適觀點可以看出,中國人不管是左派、右派,都想要個人自由,但對於得到個人自由的制度設計開出藥方完全不一樣,左派開出的藥方是公有財產制共產主義,胡適雖然反對國家主義與集體主義,但他在莫斯科時寫給盟友的信,也透露出對蘇聯公有制與計畫經濟的羨慕。顯示中國的知識份子,對於民主、法治、自由人權的基礎,尤其是經濟基礎,見解上仍有一點不到位,更缺乏對市場的認知,因此,他在跟大陸文化界的新儒學者交流過程,必須呼籲他們必須加強社會學、金融學的課,否則很容易犯下過去的錯誤。
傳統社會群體的存活 比個人想望更重要
陳志武強調,民主、自由、人權是人類共同的願望,包括中國在內的傳統社會,之所以沒有發展出個人主義與民主人權,並不是因為當時的人比較笨,而是群體的存活,比個人的想望更重要,個人離開群體生活,就活不下去,從微觀的個人生活層面,一個社會的金融市場如果沒有足夠的發展,個人的發展就很難成為事實。
「儒家文化體制是一種資產配置方式」,陳志武表示,儒教文化的三綱:君臣、父子與夫妻,就是透過「正名」的輩份安排,讓個人在社會的「名分」位置得以確定,從此降低人與人互動的交易風險。以飲食文化為例,如果把一桌子菜看作是資源,誰先吃?誰後吃?誰多吃?誰少吃?每個社會都有不同的規矩,然而,不管是哪個社會,都會要求仁、義、禮、智、信等美德,但對其具體內涵定義,則有很大的差別。
中國離婚率逐年攀升 個人主義興起影響婚姻價值
陳志武表示,儒教「養兒防老」的觀念,把人的價值定位在交易工具,即便目前中國社會男女結婚,很多是父母安排而非真正愛情的結果,婚姻市場男方被要求至少有「房」,則是建構在安身立命養子防老的需要,如今男女結婚背後重要的經濟目的,隨外部金融市場愈來愈發達,讓依賴子女、家庭互助的部分,可以透過外部市場取代,過去儒教社會對於個人不自由的限制,就顯得沒有必要,婚姻關係如果沒有足夠的感情,就沒有必要存在下去的必要,中國社會離婚率的逐年攀升,正顯示個人主義興起下,傳統婚姻價值正面臨重新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