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意識形態與分贓下的國文教育

2017-09-11 06:00

? 人氣

圖為台灣文學學會2的「支持大幅調整12年國教國語文課綱」記者會,現場擺放全臺詩選。(顏麟宇攝)

圖為台灣文學學會2的「支持大幅調整12年國教國語文課綱」記者會,現場擺放全臺詩選。(顏麟宇攝)

文學台灣雜誌社6日發起「挺白話文連署」,找來135位作家共同發表聲明,表達支持「適當下修文言文教材比例,強化台灣文學教材」的立場。聲明中包含了三項訴求:支持調降教科書文言文比例、增加台灣文學作品在語文教科書的份量、配合台灣的國家重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上述三項訴求,都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活化語文的書寫與閱讀、養成新的國民文化人格的養成與台灣同步、本國語文教育應強化各民族語的語文素材。講出這些理由,真是辱沒了這些作家們的智慧了。

語言不是一個習慣嗎?現在的年輕人被指責語文能力差、書寫不順暢、講話不會講,這難道是高中三年就會造成的結果?別說看不懂文言文,海洋文學、玉山文學作家的文章列為課文,學生一樣無感又難懂。這是因為文言文造成的意識錯亂嗎?

國民文化人格的養成很重要。一國之命脈,牽繫於國民之國家認同,國家認同來自於對國家文化的認識與人格的素養。試問:我們是哪一個國家?我們何德何能、用什麼名號立足世界?認同的是哪一國的文化?再者,愛國之情,難道不是來自於基本的忠孝?小情小愛、兒女之私,算是情感還是人格素養?

第三個訴求,已顯示了前兩項訴求的華而不實,真正的目的,就是想要重建一個國家。多民族的國家很多,多語系同時並行,但還是有一套官方語言,就是「國語」,「國語」代表國家,國與國之間的交流只會有國際共通語和國語。請問,我國的國語要定調為誰呢?「加強各民族語的語文素材」不是個騙局嗎?「臺灣國」的「國語」,最終要被語言的自主發展決定,或是政治力強勢決定?各民族語系的作家們啊!您覺得自己的語言夠強勢嗎?政治會選擇哪一族語言?您現在書寫的文字,不是「中文」嗎?

現在倡導的「台灣新文學」都會是誰的作品呢?家有孩子唸高中的都知道,學期初發下課本,動輒五、六十本,光是國文一科,除了課本之外,語文練習、補充教材、閱讀與寫作本等等,就有四、五本,都是貼心的廠商因應兩版選文(是的,我們目前已經有A、B兩種版本)、相關作者作品給予的補充。到時候,龐大的版稅、豪鉅的商業利益、考試的主導權,會在誰身上呢?

背負著意識形態的作家們,當領導人面對國家定位時,都只能語焉不詳的時候,何必跳出來大聲呼籲呢?用了一個關係極微的文白議題,大唱國家民族意識,這是展現了愛國的情操?還是受了龐大利益分贓的吸引?教育也要成為政治的犧牲品、商業的分贓品嗎?

*作者中學教師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