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考季,就是全國各大學、高中參與作文試題閲卷老師們最挑戰的時刻——句不成文、文不成篇、飛空駕霧、呻吟如病、⋯⋯,更遑論是司空見慣的連篇錯字。其實,這些現象指出了教育部、高教司、中教司、中文學界、第一線國文科老師長久以來都不願面對的真相——學子語文能力不足、學習意願低落。
為何學生學習意願低落?綜合起來,是教材的問題、是教學目標的問題、是教學方式和技巧的問題、是教師教學能力的問題、是閱讀與寫作分配孰輕孰重的問題、是科技發展下的效應問題、⋯⋯。這些由四面八方湧來的浪潮,其結果就是學生普遍語文能力不足!而,學生能力不足,要如何拯救?
然而,在這個意識掛帥的世局,國語文教學的沈疴難挽,竟被化約為——白話、文言篇數的比例問題。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淵源深厚,上下三千多年,卷帙浩繁,即使是畢生埋首的學者也只能一窺其角落。然而持文言文比例提高者卻認為,若是教材再減少個三、五篇文言文,那麼中國傳統文化學術即將滅絕!我們不禁要問,莫非中學生多讀幾篇文言文,傳統文化就倖倖然生機蓬勃?則我們的傳統文化學術果何其菲薄!中文學界以中學生閲讀古文篇數等同傳統文化學術興衰之命運,實在令人不知今夕是何夕?蚍蜉如何撼動大樹!中學生連傳統文化學術是何謂也,終不知,但習讀二十篇左右的文言文,竟就足以力扛重任?
這些不是重點的歪論竟然成了主打單曲,究其根源,不是落入政治意識型態(顏色壁壘分明)之爭、就是落入極端的護衛傳統文化霸權心態、就是落入學術分門學閥爭霸戰。
就事論事,傳統文化學術之傳承,其實是中文系所學界責無旁貸的重任。大學中文系所主任若嚴格要求中文科班出身的學生,要求他們的入門功課:好好㸃幾本古籍、好好背頌百篇古文、好好磨練習作文言文、能夠寫一篇主旨明確言簡意賅的白話文,這些人將來若進入中學任教,才是傳襲文化的中流砥柱。
可是,自1985年前後,各大中文系所能執行此斯巴達古文教學者幾稀!原因為何?時代變了!觀念改了!實際教學根本難以推動!而如果連中文系所老師都認為中文系學生必要的訓練,已變成可有可無,那何苦為難將語文當作溝通傳達的一般生?而如果連中文系所老師都無法嚴格訓練中文系所學生,則這些未來的中學生的老師,如何教學傳遞文化的深度和美學?假若中學生大抵落入於今國文教學最為人詬病的學習沙漠:責付背課文、背翻譯、背注釋、背作者的生辰八字,而且連標點符號都要和課本的內容一模一樣,這樣的學習有何意義?有何樂趣?遺下的後果,就是連閲讀一篇六百字文章的能力都沒有、也沒有意願;論說題寫成簡答題、寫成填充題;作文再寫不出超過三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