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恐怖的社會新聞該如何跟孩子解釋?專家:家長做這6點,孩子就不會害怕、還學會遠離危險

2017-09-13 09:00

? 人氣

即使關上電視不聽不看,仍然抵擋不住網路新聞的滲透、早餐店桌上的報紙、週刊,甚至是孩子在學校和同學的對話⋯。那些讓人不忍聽聞的新聞,逼著我們從忙碌生活中抬起頭感嘆不已:這個社會怎麼了? 我們該怎麼跟孩子解釋? 又該怎麼跟自己的焦慮對話?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也許很多爸爸媽媽看到新聞感到震驚之餘,也想趁機「機會教育」,把孩子拉過來切切叮嚀。但是,有些孩子左耳進、右耳出就是讓人擔心,有些孩子則是聽到這類新聞就已嚇白了臉,這讓爸媽心中拿捏不定主意,到底該讓孩子心生畏懼有所警惕? 還是別嚇到孩子?沒有一次犯案是相同劇本。無法想像的劇本,無法預測的環境,家長或老師能夠定幾條規則保護安全呢? 加高圍牆背離了教育精神,想維持友善空間又怕校園不安全,到底怎麼做才能讓自己安心?

讓孩子從父母口中獲得「第一手資訊」

與其讓孩子聽從或誤信其他消息來源的說法,不如讓孩子從他最信任的父母或師長口中,得到相對來說比較正確的版本與觀念;特別是當孩子開口詢問相關問題的時候,絕對要主動積極的回應。

和孩子討論社會事件,絕對避免以「恐懼」作為訴求,不論孩子個性是大而化之或小心謹慎,恐懼都只能傳達過於簡化的單一資訊,非但無法讓孩子從中舉一反三,反而在碰到類似情境時更容易聯想負面案例而驚慌失措。

父母可以依照下列6項建議進行討論,當家長穩定自己情緒、準備好資料後,就是開口的最佳時機:

● 先選一則用詞較中立的新聞,或用口語轉述部分「事實資訊」給孩子聽。若孩子已從別處看過,毋須特別討論照片或畫面內容細節,以免再次回憶加深印象。邀請孩子分享聽完此則新聞的感受,也可請孩子分享別人如何討論此事,有沒有任何想法或疑問?

● 如孩子有疑問,可先記下讓孩子擔憂或好奇的問題,積極聆聽但不需急著給任何建議或答案,畢竟有些問題我們也沒有答案。

● 請孩子根據新聞內容,回憶生活中是否有類似場景。以北投校園割喉案為例,可請孩子回憶校園裡(如:走廊、廁所、圖書館、保健中心、遊具等)是否曾遇見陌生人? 陌生人是否有配戴「學生可識別」的證件?

● 模擬同樣情境發生時,孩子該怎麼做? 可從孩子的回答與反應,看出他的危機意識與處理能力,再進一步和他討論下去。

● 與孩子討論有無更好的做法,或是否需要協助?回到孩子擔憂或好奇的問題,現在的做法是否有降低或解決他的問題? 若沒有,可一起找答案或尋求專業協助。任何家長不知道、不清楚的資訊,都不要隨意回答。

安全危機想一想

● 每天的日常生活與校園點滴,都是最好的對話練習時機,讓孩子經常聽到以下資訊,就能漸漸變成「生活習慣」, 而不是「特意營造出來的安全行為」。
● 告訴孩子相信自己的直覺,有任何不安的感覺都應立刻離開當下的人和環境,並盡速找家長或老師求救。
● 不論何時何地都盡量不落單,要結伴同行。
● 如遇攻擊無法反應,盡可能大叫或用敲擊等大動作引起他人注意。
● 相信大多數的陌生人,仍是發生危險時的求救對象。
● 絕對不要接近甚至進入任何陌生車輛。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親子天下《愛的生存遊戲-引導孩子做對選擇、遠離危險的安全課》

責任編輯/陳憶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