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乾隆根本是文物破壞狂!收集書畫成癡、整張圖蓋滿章毫無美感可言…揭秘乾隆3大「假文青」行徑

2020-12-16 12:20

? 人氣

清朝的乾隆皇帝可以說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文物破壞狂」!(合成圖/取自Wikipedia維基百科)

清朝的乾隆皇帝可以說是歷史上最著名的「文物破壞狂」!(合成圖/取自Wikipedia維基百科)

就文學創作來看,乾隆頂多就是寫不出什麼傳世之詩罷了,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寫詩;問題是,不懂就不要裝懂。乾隆最讓後世文史研究者恨得牙癢癢的,是於對待古文物的方式實在太胡來啦!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乾隆自詡風流,熱愛蒐藏書畫。蒐藏書畫當然不是壞事,但乾隆卻認為「這些書畫都是我的,我愛怎樣就怎樣」,時常對著它們就是一陣胡亂塗鴉,凡是他喜歡的,不管多珍貴、多有文史或藝術價值,統統都蓋上他的紅色大印章,無一倖免。

據《乾隆寶藪》記載,乾隆有一千多枚印章,形狀各異其趣,印面漢滿蒙文皆有,稱號則有正名、小名、皇帝、某某子孫等等。藝術品就像是乾隆的試印紙一樣,蓋一次不夠,非得把畫面蓋得滿滿滿才行。

為什麼乾隆會不斷對書畫「伸出魔爪」呢?這種蓋印的做法稱為「落款」,跟古代欣賞書畫的方式有關。以前的人若覺得一件書畫作品很漂亮,會在作品的末端留下自己的提拔(大致上來說,就是「讀後感想」),再蓋上自己的印章(跟「按讚」有八成七像)。不過為了不破壞畫面原有的美感,所以鑑賞者很少題字,即便有,也只是簡單的幾個小字。印章就更講究了,可不是隨便的路人甲都能蓋,必須是當朝較知名的人物;蓋章的位置也要仔細考慮,以烘托書畫作品的美感為主,千萬不能搶走鋒頭。

中國書畫一向講究留白,追求的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如果太急切地表達讚許,畫面的美感反而會被鈐印和文字破壞。前面提到的宋徽宗為了防止文字和印章破壞圖畫美感,發明了「宣和裱」,大幅提升了裝裱的水準,在書畫作品上下或兩旁加上名為「隔水」的紙張,並規定題簽和鈐印的位置,讓大家品評、蓋章時不至於破壞畫面。

不過,相較於重視整體美感的宋徽宗,威武霸氣的乾隆才不管這些。凡天下皆為自己所有,區區文物算什麼東西?全是我的陪襯品!

歷史上出名的「文物破壞狂」

乾隆幾乎把中國當時所有具價值性的古文物全部蒐集到手,但原本清雅的作品受到他的那些印璽的干擾,變得難以欣賞,也感受不到審美的愉悅,變蓋得死氣沉沉的。以前我曾購買過蘇軾《寒食帖》的複製品,內容固然令人動容,但一旁鮮明的大紅色印章,卻多少擾亂了文字本身企圖傳達的情緒。

不過《寒食帖》只能算是「小兒科」,在乾隆蒐集的各項文物中還不是最糟的,王羲之才是苦主中的苦主。在乾隆的收藏中,有三件被他視為希世珍寶,而這「三希」之首,便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因為他太喜歡了,在位數十年間留下很多提拔和鈐印,甚至命臣子於其上題字、作畫,多達七十多處。卷首就是乾隆的題詩,一題就是五首;寫完還不滿足,在畫面上方寫了個大大的「神」字。在他心裡,沒有比《快雪時晴帖》更神的書畫作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