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月,加拿大約克大學(York University)主辦了「150年後的《資本論》」國際研討會,討論《資本論》的當代價值。會議主題包括《資本論》在全球的擴散與繼受、《資本論》的政治意涵、超越勞動與資本、新的批判基礎、拓展《資本論》的批判、未來社會的要素、過去與現在的資本主義等。這些主題充分反映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豐富內涵及深遠影響:除了對批判當代資本主義提供源源不絕的思想資源外,還能為我們思考「資本主義以外或以後的社會」帶來啟發。本文希望盡可能全面地闡述《資本論》的寫作歷程、版本、結構與方法、戰後知識系譜、核心議題等問題,一方面紀念《資本論》第一卷出版一百五十週年,一方面也為其定位,從中挖掘其當代價值。
二、到《資本論》之路:馬克思的寫作歷程、版本及恩格斯的貢獻
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歷時數十年。1843年底開始,他陸續在巴黎、布魯塞爾、曼徹斯特密集研究政治經濟學,留下1843─45年筆記(巴黎筆記)、1845─47年筆記(布魯塞爾筆記)和1845年7─8月筆記(曼徹斯特筆記);1850年起,在倫敦繼續進行研究,留下1850─53年筆記(倫敦筆記)及針對經濟危機問題的1857─58年筆記(危機筆記)。這些筆記,收錄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第二版(Marx-Engels-Gesamtausgabe,一般簡稱MEGA²)的第四部分「摘錄、筆記和旁注」(Exzerpte, Notizen, Marginalien),是了解馬克思思想發展的珍貴資料。
除了筆記外,更重要的是MEGA²的第二部分「《資本論》及其準備著作」(Das Kapital und Vorarbeiten),共15卷19冊,收錄了(1)1857─1867年以《資本論》為主軸的手稿(最知名的是1857─1858年、1861─1863年和1863─1865年的「三大手稿」)及1867─1882年為《資本論》二、三卷撰寫的手稿;(2)馬克思生前出版的《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及其修訂本(第二版)、修訂稿,和馬克思親自校訂的法文譯本;(3)馬克思逝世後,經恩格斯修訂的《資本論》第一卷(德文第三版、英文版、德文第四版)、恩格斯編輯出版的《資本論》二、三卷,以及恩格斯的編輯稿。馬克思的經濟學筆記、手稿、編輯出版歷程及收錄在MEGA²的狀況見表一(可參考如徐洋,2014、2016;李銳,2014;張鐘樸,2012;Heinrich, 2010, 2016;Hecker, 2010;Roth, 2010;Musto, 2010a;Anderson,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