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森的字典充滿個人傲慢與偏見,當時啟蒙運動開花結果未久,傲慢與偏見尚情有可原。如今21世紀的台灣,教科書編纂竟還殘留濃烈的霸權思維與作為,簡直不可思議。
高中國文課綱之爭,雙方各自拉幫結派聯署表態,甚至有學者聲稱:「發生在台灣的這場文化大革命,勢必會血流成河!」本周新聞,左眼你怎麼看?看倌我告訴你:國文課本的威權官腔,比文言文更難懂。
二個半世紀前,被譽為英國史上最知名文人的詹森(Samuel Johnson),出版了《詹森字典》。此君右手寫詩、左手寫文,整部字典充滿優雅之美,而且例句廣泛取材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培根(Francis Bacon)名著,被視為文學性極高的字典。
但這部字典充斥著詹森個人的傲慢與偏見,譬如:他是捍衛王權的托利黨(Tory)人,所以將主張限制王權的輝格黨(Whig)定義為「一個幫派的名字」;他出身英格蘭史丹佛郡,打心眼裡就瞧不起蘇格蘭人,所以字典中對燕麥的解釋是:「英格蘭人用來餵馬,蘇格蘭人拿來食用。」
一百七十幾年後,中性的《牛津英文字典》出版,迅速取代《詹森字典》在歐洲知識界的地位。詹森的傲慢與偏見,源自他對種族、政治、行業的好惡;除此而外,他仍是位知錯後隨即認錯的有容之士。譬如有位女士詢問字典中為何出現某個誤釋,他很坦然地回答:「無知,夫人,純粹的無知。」
詹森身處的年代,啟蒙運動開花結果未久,民智仍未大開,因此傲慢與偏見尚情有可原。但都已進入二十一世紀,台灣竟還在字典與教科書編纂上,殘留濃烈的霸權思維與作為,簡直不可思議。遠者如八年前教育部將牛仔褲、歌仔戲的「仔」字讀音,從「ㄗㄞ」改為「ㄗ」;近者如年初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把「ㄐㄧㄢ ㄐㄧㄝ」列為「尷尬」的正式又音。
而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高中國文課綱文言文比率,更展現長期以來,執政當局做為話語權的掌握者,不分藍綠皆然的霸權反智行徑。五年級生或許還記得,中學時期國文課本有篇蔣介石的文章,其中的「貫澈」一辭應係「貫徹」,但編纂者仍將錯就錯,並藉注釋強作解人。
國文課本明明寫著近體詩不能有重出字,但李白的〈靜夜思〉卻有「明月」與「頭」重出,王維的〈鳥鳴澗〉也有「春」與「山」重出,又該如何解釋?
面對學生長期以來的困惑,授業者往往答以「人家是先總統、大詩人耶」;對正值叛逆期的青少年而言,無論是課本的「權威」、強人或名人的「威權」,都極易使他們對國文產生排斥與厭惡之感。「之乎者也」其實沒那麼顧人怨,討人厭的是「唬之者也」。
*作者為詩人、文字工作者。本文原刋《新新聞》1593期「左眼看新聞」,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