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人似乎能約束自己的同理心,導致原本對他人受苦會產生的正向情緒反應變得遲鈍。無法感同身受,會使人較容易違背道德準則與助人的行為規範,言外之意或許是人會積極做一些有違人性的事,或者就只是擦身而過,忽視傳訊者的求助。
只要把不伸出援手合理化,就能輕易忽視柔弱傳訊者所受的苦,這件事真令人不開心。假設富人貝琳達在上班途中,經過一位無家可歸的人,這個衣衫襤褸的人一看就知道飢腸轆轆又沮喪,他舉著牌子請大家給點零錢。貝琳達可以讓與生俱來的同理心指引她停下腳步放幾個硬幣,也可以用理性來壓抑這些感情,例如告訴自己,她不可能給每一位無家可歸的人錢、這個人可能把錢花在酒精和毒品上、她的捐款無法解決問題,反而鼓勵這個人繼續乞討,捐給街友慈善團體或許比較合理。這些反對意見是否具正當性另當別論,重點是當這些反對意見容許她不去同理和幫助時,也使她對自己的決定感到心安理得。
為了限制自己不對脆弱的人表現同理心,有個認知的對策是無視他們具備的人性特質。普林斯頓大學的近期研究顯示,當我們看到不堪的人,例如街友或吸毒上癮者,腦部負責理解他人的部位會變得不活躍,換言之,我們認為這些人較不具人性特質,他們的道德價值在他人眼中大幅降低,於是我們不表現憐憫或慈悲,對這些人的感情降到最低點。
去人性化在人類行為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某些情況下是我們自身的幸福感甚至生存的關鍵。例如士兵對於朝自己開火的敵人有同理心,或者受害者對攻擊自己的人立刻產生慈悲心都不是好事。同樣地,當一位體重250磅、高頭大馬的後衛球員進攻將對手球員狠狠擊潰時,如果他能體會對方的痛苦,將大大減弱其戰力。如果我們察覺到某人的威脅,將他們去人性化,就能使我們採取更有效的防守或攻擊行動。
有時稍稍去人性化也有心理學上的重要好處。這聽起來是缺乏同情心,但其實做個有同理心的人,身心都要付出代價。研究已知,長時間和情緒沮喪的人在一起,自己也會開始沮喪,尤其是交情深的人。同理可能是雙面刃,對社交團體的日常互動來說非常重要,但由於同理他人會有情感被勒索之虞,在某些情況下被證實不具建設性。醫師等醫療工作者在跟沮喪的病人互動時感受對方的痛苦,可能產生情緒耗竭,導致無法應付工作需求,相反地,設法避免對病人產生親密的情感連結(例如不去思考某位病人的情緒,如希望、憐憫和悲觀),較少有身心俱疲的症狀發生。
這不僅對醫療專業人員來說是件好事,對病人也是。有些研究發現,當醫療人員將病人的照片附在他們的筆記本時,比較會關懷病人並努力工作。但是荷蘭的研究人員尤里斯.拉馬斯(Joris Lammers)和戴德里克.史戴普(Deiderik Stapel)表示,忽視患者人性特質的醫師,比較容易推薦痛苦但較有療效的治療法,而不是較不難受的替代方案。這個兩難具體說明地位導向與感情導向的傳訊者之間的矛盾。如果你是病人,會比較喜歡一位低估你的人性面,卻提出一個較有效但較痛苦的治療方式,還是一位感情較豐富的醫療人員,同理你的感受,因此做出一個較體貼、但可能較沒有效的治療計畫?我們猜大部分的人是兩者的好處都要,但兩者的缺點都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