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記者之死:台灣能給外國人更友善的交通環境嗎?

2017-09-20 12:10

? 人氣

 一位日本記者在台灣因交通意外過世,引發民眾對政策的討論。台灣的交通安全是否仍有改善空間?(BBC中文網)

一位日本記者在台灣因交通意外過世,引發民眾對政策的討論。台灣的交通安全是否仍有改善空間?(BBC中文網)

9月17日,《西日本新聞》台北支局長中川博之,在深夜徒步穿越馬路時不慎被計程車撞上,傷重不治身亡。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計程車駕駛聲稱,當時以為撞到「小動物」,經過下車查看才發現是人,這起事件也在網路上引發討論。許多網友表示,台灣汽車交通對行人的友善度,還有很大改善空間。

台灣為何車禍多?

根據《台灣交通安全協會》統計,台灣每年有超過3000人死於交通事故,死亡率是日本的3.6倍、英國的4.7倍。尤其在18歲,台灣法定可以考汽機車駕照的年紀,死亡率卻比其他年齡層高出許多。

台灣交通安全協會理事,曾任職交通產業10餘年的林志學向BBC中文網表示,台灣的交通意外多,很大的主因是考取駕照的門檻相當低,他說:「術科訓練薄弱、學科教育幾乎有背就過」,駕照比很多國都好考領。

而台灣的城市專欄作家,研究交通設施規劃的邱秉瑜則說,一般可能會認為這次意外,日本記者違規穿越在先,就是有錯。但其實從背後來探討,台灣在交通號志的設置上,確實有其缺失。

右傾 的國家政策

邱秉瑜解釋,台灣交通部法規「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志設置規則」中,明記台灣斑馬線的設置地點,只能在十字路口,而不能在設置在道路中段作為調節行人流量用,這個條文間接讓交通意外風險增高。

邱秉瑜認為,記者中川博之的「穿越」行為應該是發生在中型的街廓面,應該有機會設置斑馬線,但政府選擇給行車者更好的空間,因此捨棄了斑馬線的設置。很多行人會冒險穿越馬路,固然不守規則是一回事,但背後的空間設計與對行人的友善度,需要有更多思考改善空間。

計程車當下速度是否過快,也讓邱秉瑜對此懷疑:「計程車司機以為撞到的是小動物,但人的身高跟小動物差太多」,他判斷司機可能速度過快,快到司機瞬間無法判定眼前行走的物體,不然就是長時間工作,太累所導致。

林志學也說,這事件最根本的問題也在台灣政府在交通政策上太過「右傾」,重視車輛而忽視了行人利益。就以日本記者車禍身亡的地點中山北路來說,就是台北市相當繁華的鬧區,自然也有很多計程車在當地討生活,為了要做生意,都是開快車搶客,政府卻無法有效遏止這樣的風氣。

當政府不是為全民服務,而是為大型利益集團與商業利益服務時,就會讓行人的利益被壓縮到最低,連帶地讓外國來工作的人或是觀光客會無法適應。林志學感嘆,交通政策「右傾」的結果,就是看到事故持續發生,但當要修法改革時,又會碰到相關產業的阻力,造成交通惡像難改,政策飄忽不定。

短期無法立即改善?

在過往,也有許多中國大陸客來台時,因為交通意外身亡。根據台灣觀光局統計,2008年正式開放中國觀光客以來,超過500位中國觀光客死傷,其中游覽車事故超過300人。 2016年更發生在高速公路上「火燒車」,造成26人不幸罹難。

對於如何整治台灣的交通,林志學則是持悲觀態度:「我們都是等到別國抗議,如日本、中國透過外交壓力譴責,我們才會去正視交通安全」。但他認為,台灣由內的改革是很低的,只能由外透過公民教育,讓大家自我意識交通安全的重要,才會在路駕時懂得尊重行人。

林志學補充,台灣政府必須了解,要靠吸引外國人觀光,一個友善且安全的交通空間是多麼重要。但無論是國民黨或是民進黨政府執政,掌管交通的「右翼」核心官僚依舊是根深蒂固,不會隨政權轉移。每當發生重大交通事件,就可以看到制度面在整體應變上依舊有待加強。

邱秉瑜則建議,台灣是該拋棄交通「以車為本」的思維,台灣的道路交通一向是給車子的速度效益最大化,但對比世界各大先進城市的交通工具平均行駛速度,汽車都是遠遠偏低的。

當一座城市道路上的停等線過少,自然就會讓更多人選擇汽機車,加上台灣考照容易,吊銷駕照難,政府不願跟車商與商業利益上發生衝突,最後就是行人屈就。邱秉瑜說,回歸「以人為本」的交通政策,也許就會避免許多不必要的遺憾。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