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謙專欄》又見東方主義:不合時宜的「中國通」傅高義

2020-12-28 06:10

? 人氣

傅高義(Ezra F. Vogel)(用心阁@Wikipedia  CC BY 3.0)

傅高義(Ezra F. Vogel)(用心阁@Wikipedia CC BY 3.0)

薩依德(Edward W. Said)曾在《東方主義》的新版序言中表示,「東方」與「西方」的概念是易於受到操控、被集體熱情驅動的概念。對他者貶抑鄙夷的僵化心態與陳腔濫調日益根深柢固、結合了赤裸權力的宰制掌控,強權透過某種知識的形式斷定「東方」的本質。他指控這些知識活動其實都是戰爭販子「反覆利用同一套想像虛構以及一概而論,只求能夠刺激美國起身對抗異國的魔鬼」。

出身巴勒斯坦的薩依德,他所關切與反思的所謂「東方」,主要是中東地區、阿拉伯人與伊斯蘭教。因應著強權所需建構出來的「東方主義」,根本不是真實存在的東方,而是成為帝國理直氣壯發動侵略的緣由。面對中東百年來承受的苦難,薩依德的反思與批判自然吸引了眾多追隨者,但面對勃發未久的中美新冷戰,如果站在「東方主義」的立場上思考,華府推銷的「中國威脅論」究竟有哪些言過其實之處,引來的譏諷的恐怕只會是「你拿中國多少錢」的罵名。

日前因為手術併發症不幸逝世的哈佛費正清中心前主任傅高義(Ezra Vogel),被美國學界推崇為「中國通」與「日本通」,但他生前與芮效儉(Stapleton Roy)、董雲裳(Susan Thornton)等人共同執筆的公開信〈中國不是敵人〉(China is not an enemy),就引來許多反對意見。加上中國外交部立即對該文表示肯定,中國官媒也藉此強調公開信「傳遞了美國國內對發展中美關係的普遍期待」,在這種氛圍下要理解半生關切東亞事務的傅高義,自然也就更加困難。

傅高義在哈佛大學博士班畢業時,首先是一位社會學家。他關切的學術領域包括家庭問題、社會福利、工業政策,但作為一名社會學者,傅高義的學術觸角顯然深得更遠,包括國際關係與歷史領域。1993年到1995年,他曾在國家情報委員會短暫擔任東亞國家情報官員,從那時開始,他就開始對美國的亞洲政策保持濃厚興趣。晚年傅高義更為中國領導人鄧小平作傳,並且從歷史角度深入探討了中日關係。

傅高義雖然關切的不是中東、他也甚少系統性地批判知識與政治權力之間的共謀互利關係。但是這位拿到博士時根本不通日語與漢語的社會學者,就因為聽從了指導教授「在你安定下來教書以前,最好先出國一趟,到一個截然不同的文化裡去,在其中生活、也吸收他們的文化」,這才跟從事精神治療工作的妻子蘇珊(Suzanne)、一歲大的兒子首次踏出國門,並且在日本生活了兩年(1958-1960)。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忠謙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