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餐廳、酒店、旅遊服務、影劇院、體育賽事產業的訂單被大量取消,但其他有些行業則因禍得福。食品雜貨店的銷售額直線上升,在基本食品出現短缺之際,美國本土供應鏈開始發揮作用,雖然衛生紙和消毒劑貨架還是空空如也。面對數百萬不願出門的美國民眾,電商成了他們的「救命稻草」。在線學習機構的生意風生水起,家庭鍛煉和電子遊戲業也一片興隆。
疫情引發的前所未有的挑戰也為創新注入了動力。由於聯邦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計劃修改了規定,將遠程診療納入報銷範圍,通過這種方式看病的人群較以往增加。影片會議服務提供商Zoom在疫情前只是一家籍籍無名的公司,彷佛一夜之間就成為家喻戶曉的全球品牌。有些製造企業在疫情期間紛紛「轉型」,開始生產呼吸機和口罩,為拯救生命盡自己的一份力,這一切往往都是企業自願所為。正因為如此,人們擔心的呼吸機短缺現象始終沒有出現。
國會罕見地將黨派之爭擱置一旁,通過了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經濟刺激方案。數百萬美國人拿到了1200美元(約台幣3.3萬元)的刺激支票,且無需任何附加條件。薪資保護計劃(Paycheck Protection Program)幫助許多小企業得以生存,更讓一些人憑空發了筆財。擴大後的失業救濟補貼計劃幫助失業人員度過難關,幫助他們維持必要的生活開支。在以上政策的扶持下,家庭收入和支出表現出了驚人的復原力。
接下來,另一件「沒想到」的事情發生了。5月25日在明尼阿波利斯市,一位名叫喬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的黑人男子在被警察逮捕的過程中身亡,其中一名警察隨後被控二級謀殺。後來,一段顯示弗洛伊德遇害過程的手機影片傳播開來,全美各地爆發了大規模的抗議和騷亂。疫情期間經歷了「封城令」的商業區剛剛恢復營業,又不得不再度用木板封住店面;有些城市甚至開始實施宵禁。
與此同時,美國股市迅速反彈,就業市場的復甦力度也超過了預期。到了11月份,失業率已經從4月份的14.7%降至6.7%。
第三個「沒想到」就是爭議重重的美國大選,儘管算不上意外,但由於事關經濟政策等許多重大問題,大選對經濟造成的衝擊不能等閒視之。這一次,美國民眾既沒有壓倒性地選擇民主黨,也沒有一股腦投向共和黨,他們促成了一種相互制衡的大選結果:民主黨贏得總統席位,但他們在眾議院的優勢縮小。參議院控制權仍不明朗,有待明年1月佐治亞州參議員改選結果而定。縱觀歷史,若白宮和國會控制權落入不同黨派之手,這種「分裂」的政府反而與社會穩定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