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觀點:板塊擠壓中的大學通識教育

2017-09-30 06:20

? 人氣

作者指出,30多年來的通識教育,一直在外部板塊擠壓和內部斷層震盪中風雨飄搖,並舉出5項例子。圖為台灣大學校門。(資料照,盧逸峰攝)

作者指出,30多年來的通識教育,一直在外部板塊擠壓和內部斷層震盪中風雨飄搖,並舉出5項例子。圖為台灣大學校門。(資料照,盧逸峰攝)

筆者於70年代讀大學時,當時台灣尚未有通識教育領域和專責機構,只有共同科負責大學的國文、英文和其他共同科目。後來,在林孝信和黃俊傑等學者的大聲疾呼下,通識教育論述逐漸成立機構和有課程架構的實體。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然而,30多年來的通識教育,一直在外部板塊擠壓和內部斷層震盪中風雨飄搖。茲舉數例如下:

其一,第一輪高教評鑑帶來的離散效應。筆者曾於報端以「大學評鑑嚴重傷害通識教育」和「通識教師的遙遙歸鄉路」為文指出,系所專業評鑑造成許多大學挪用通識資源挹注系所。特別是,將通識專任教師解散並安插到系所,以改善生師比。這一波推擠,徹底刨空了許多大學累積多年的通識根基。

其二,教育部的中程綱要計畫和通識評鑑從不同的方向推擠,將許多大學的通識教育向上推升。許多大學為了搶資源,紛紛將通識中心提升為一級單位,同時將通識師資歸建。這固然是短暫的好事,可惜好景不常,隨著中綱計畫結束和通識評鑑的取消,通識再度面臨虛級化的壓力。

其三,學院衝突與專業主義帶來的壓縮。各學院和專業系所的本位主義和市場化知識想像,有如斷層的能量釋放,再次震盪通識教育。這回壓縮的主要是課程架構。有的大學將專業主義想像偽裝通識課程,侵奪有限的通識學分數。有的直接擴增專業學分,壓縮通識學分。更有學校將專業師資權充通識師資,讓通識中心成為虛擬社群。

其四,成本效益考量帶來的師資緊縮。當高教工會成功地推動大學兼任教師適用勞基法和納入勞健保時,教育部和勞動部卻扭曲良善美意,區分具本職和未具本職兼任教師,並限定後者適用勞基法。這造成許多卸責的大學,紛紛大量不續聘未具本職的兼任教師。這不但傷害了這些兼任教師的勞動權益,也增加了專任教師的教學負擔,更損及學生的受教權。

最後,課程總數的減少和課程架構、學門的瑣碎化,壞了通識教育的品質。課程總數的減少,造成大班化效應,生師比惡化,嚴重影響教學品質。此外,供需不均衡、僧多粥少,使學生常常選不到課,並衍生搶課和買賣選課權的黑市交易。而專業主義對課表的擠壓,也使許多學生在選擇通識課時,只在乎時間是否有空,不在乎興趣是否相應。

以上諸多結構性條件,有些像是外部的板塊擠壓,有些則有如內部的斷層能量釋放,造成師資的高度不穩定性和學生認知地圖中,通識知識的拼貼和片斷化。結果,在大多數學生的心目中,通識課程沒價值,甚至令人厭惡。

30多年的震盪,通識教育失去了主體性,成為大學體制中呼之即來、揮之即去的奴婢。

*作者為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副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