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雙十國慶負責主視覺的藝術總監鄭司維指出,主視覺創意來自於台灣在地的「茄芷袋」,這種交織、編織的概念,也有大家為了明天一起努力、一起更好的含意。「茄芷袋」又名台客袋,原名加志(台羅:ka-tsì,音似「ㄍㄚ ㄐㄧ」),又稱加薦仔、茭薦仔、茄芷袋復古袋,是台灣的一種有傳統風味的手提包,上邊比下邊略闊,可作書包、文件包或手挽包使用。
這個名稱源於日語「かぎ編み (gagiami)」,意指其編織的手法。台客袋相傳起源於臺南市後壁區菁寮里,最初由藺草手工編織而成,隨著台灣的工業化,後來改為使用尼龍網布製作的半透明手挽袋。(以上資料引用維基百科)
關於這樣的改變,各種想法與說法紛紛出籠,有些朋友認為「茄芷袋」會讓人連結到早期台灣的「貧窮」及「農村」,而讓主視覺顯得俗氣。也有些朋友認為設計理念雖強調三色選色來自於「茄芷袋」的配色,但紅代表中國政權,藍綠代表台灣黨派,主視覺的編排外紅內藍綠讓人覺得暗示「紅色獨裁政權包圍藍綠政黨」。美學這種很主觀的概念,本來就是見仁見智,撇開旗子上是否有國旗或是中華民國的字樣這種政治臆測不談,文化本沒有俗與不俗的既定事實,就像同一塊玉,賣給知名人士可能價值不斐,賣給我300塊我也不買。
《神醫喜來樂》中有一個橋段,喜來樂進宮治好了珍妃的病,光緒皇帝一開心就賜給他一件黃馬褂,他的老鄉滄洲知府與知縣聽聞後都趕來見識一下,同時間黃馬褂被他的大弟子德福穿上街招搖,拿不出黃馬褂給知府知縣見識的喜郎中,就隨手拿了德福小時候所用的屁簾子(「屁簾」的本意是中國大陸北方小孩子在開襠褲外面加的一個棉布做的簾子,有兩個帶子繫在腰上,防止露出的屁股受涼。)魚目混珠,但也煞有其事的上了供桌焚香祭拜,最後東窗事發,當然還吃上了官司。一個小朋友的屁簾子都可以上供桌讓知府知縣朝拜,「茄芷袋」的配色為何不能成為今年雙十國慶的主視覺呢?
前蘇聯的國旗,左上角繪有金色的鐮刀槌子(也有一說是斧頭)的紅旗,鐮刀代表著農民,斧頭或槌子代表著工人,這是國家中最基層民眾使用的工具,照慣例,難登大雅之堂,怎麼可以成為戰鬥民族國旗上的標誌呢?
另外,安哥拉國旗是以橫向分間的紅色和黑色作為背景,再加上一個弧形的齒輪、一把柴刀以及一顆黃星構成,國旗中的齒輪、星與柴刀的黃色比喻為國家的財富,齒輪有「工人與工業生產」之意,星代表了團結和進步,而柴刀就象徵著「農業生產與武裝抗爭」。 該國旗是於1975年11月11日,脫離葡萄牙的統治後採用。柴刀與齒輪這種隨手可得的工具,怎又能登上一個國家的國旗,成為一個國家的標誌呢?
屁簾子給官朝拜了,他就是皇馬掛,木頭上了供桌,那就是神像;「茄芷袋」的配色上了今年雙十國慶的主視覺,他就代表了今年國慶的意涵;Sea food上了神壇,他就不再是海鮮,而是可以收受信眾捐款的大師;漩渦鳴人換個名字講授忍樹影分身,他就可以成為「人、神、佛」三位一體超越所有宗教的...(難以形容)。
但是,木頭走下供桌,他就是塊木頭而不再是神,屁簾子東窗事發後,依舊是個屁簾子而不是御賜黃馬褂,前蘇聯的鐮刀斧頭不是說推翻就推翻了嗎?「茄芷袋」的配色上了今年雙十國慶的主視覺,不就是幾天的事情嗎?何必要討論他到底俗與不俗,那怕「茄芷袋」從供桌上走下來,有需要,我依然會使用。就如同蘇大院長所說的:「但現在大家覺得愛國旗不一定要插國旗,要用心去愛」,意味著「中華民國國旗」想上供桌就上供桌,要你下來拔掉即可,同理可證,以後對這些首長跟民代,用愛相挺即可,無須用選票了。
*作者為資深政治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