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門科學,哲學之「難」在於它是用哲學概念—簡單說就是「專門術語」—來探討問題的。這些概念有它們自身的邏輯和體系,即使出現在日常語言之中,也會多少失去它們抽象的內涵,就像肉體失去了血液。這是因為「部分」和「全體」,處於相輔相成的關係之中:不瞭解部分就不可能瞭解全體,而不瞭解全體也不可能對部分作出綜合的判斷。
打個比方:這就像芯片和手機的關係。你甚至可以說作為「部分」的芯片就是作為「全體」的手機,因為手機的藍圖已經存在於芯片的設計之中。對於不瞭解這些哲學概念的人來說,入門之前就彷彿吃了閉門羹。這對於中國人來說更是如此,因為古人並沒有給使用漢字的我們提供這些經過界定的清晰的哲學概念—當然也包括這些概念所需的邏輯思維方法,我們現在所使用的「哲學概念」大多是隨著近代的到來而逐漸仿造、或說生造出來的,就像中國人仿造名牌錶和名牌包一樣;其中大多沒有經過、或說有待嚴謹而細緻的界定,有些甚至不倫不類,令人無所適從,而這就是哲學的真髓離中國尚且遙遠的原因。
思想、哲學 混為一談
無需贅言,在討論所謂「中國哲學」之前,首先要瞭解「什麼是哲學」。中國近現代的很多「專家、學者」大多把次序搞顛倒了,甚至在不瞭解「什麼是哲學」的情況下就開始「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史」的研討,進而製造出一套有中國特色的「理論」。他們把大量的時間都花費在無止無休的版本考證和解開古漢語之謎—注疏上,對於那些「中國思想家」是否有什麼可以稱作哲學的概念或思想卻語焉不詳、一筆帶過,甚至毫不涉及。(事實表明,他們這樣做與其說是為了追求真理,不如說是為了以此謀求一份職業。)而當他們之中的某些人終於感到徬徨、無助,為了尋找出路,才想到借助西方哲學的某些概念、某種方法。談何容易!這是2種完全不同的追求,因而也是2種完全不同的體系和思維方式。他們沒有意識到:那些優秀的方法都是建立在哲學家的批判精神之上,這種精神正巧與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中國思想研究者的初衷相悖!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只能製作出一些不土不洋的半成品,簡言之:文化垃圾!
根據他們的理論,從中國古代開始,不單孔子,數不清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甚至他們自己,都被扣上了哲學家的帽子,這種操作手法頗似聲稱:我們雖然沒有自主研發的芯片,卻有自主研發的手機,甚至宇宙飛船。隨之,是哲學的庸俗化:任何分野或領域, 甚至行業,都有了它們自己的「哲學」。確切地說,這些做法從根本上就違背了「哲學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