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解讀全球半導體對台灣「危險的依賴」

2021-01-28 07:26

? 人氣

外媒指全球半導體對台灣依賴到危險的程度。(資料照 台積電提供)

外媒指全球半導體對台灣依賴到危險的程度。(資料照 台積電提供)

21年前台灣的「921大地震」,讓全球初窺台灣在半導體產業上的重要,21年後的全球汽車晶片大缺貨,則讓外媒喊出全球半導體對台灣的依賴,已經「達到危險等級」。這事該是讓人「既喜又憂」,但宜戒慎恐懼面對。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去年第4季開始全球汽車晶片開始缺貨,而且情況日益嚴重,許多大型車廠到處搶產能、搶不到就被迫減產、讓員工休假。日前全球汽車生產大國、德國經濟部長為了短缺的汽車晶片,向台灣「公開求救」而引發國內普遍注意。其實,台灣身為全球半導體主要生產國,在德國求救之前,早已有美國三大車廠、日本汽車產業,紛紛透過外交途徑,希望台灣政府幫忙「喬產能」。

全球半導體企業有不同的定位與經營模式,一種是如英特爾、三星之類的晶片製造商,設計、製造、銷售自己的晶片,全部一手包;一種是無廠半導體公司,這些半導體公司負責設計並銷售各種晶片,但自己無晶圓廠可製造,所以是交給其它製造廠生產,另一種則是台灣人最熟悉的晶圓代工廠,本身不設計晶片,而是接受前者設計委託生產的晶片。

而全球汽車晶片,幾乎全部是由無廠半導體公司設計,必須交由晶圓代工廠生產,台灣單是台積電、聯電2家所謂的「晶圓雙雄」,就占全球晶圓代工的6成市場,從這個數字就能理解為何美、日、德紛紛向台灣「喬產能」;台灣的半導體訂單滿載塞爆後,當然讓汽車晶片缺貨更難紓緩。

這就是為何國際專業財經媒體《彭博》,會以「全球危險地依賴台灣半導體」為題為文,指汽車晶片缺貨後,各國才知道在半導體上是如此依賴台灣,而台灣則又處在中國的威脅中。

對台灣而言,近40年的耕耘努力,讓全球半導體對台灣依賴到「危險地步」,當然是可喜、值得驕傲;但對未來,更該警惕、憂心的是更多的替代、競爭者的出現,因為,其它國家必然開始強化、投資他們的半導體生產與製造能力,其情況就如川普對中國祭出科技戰,讓半導體落後的中國吃足苦頭,而不得不大幅強化半導體一樣。

典範案例就是歐洲。去年12月底時,歐盟17國通過《歐洲處理器和半導體科技計劃聯合聲明》,簡單的講就是,過去歐洲雖然在整個半導體價值鏈上,有一定程度的參與(如荷蘭的光刻機),但實質上,關鍵技術幾乎都在美國手上,生產製造則在亞洲國家手中(包括中、台、韓),未來歐洲要藉此計劃在半導體技術上,減少依賴其他地區供應鏈。

歐洲並未被美國祭出半導體禁令制裁,但從美國對中國的半導體制裁中,歐洲意識到半導體產業自主的重要,才會有此聲明與計劃,首當其衝挨打的中國,當然危機感更重,也更早有行動。

美國對華為的半導體禁令,幾乎掐死華為,中國幾無還手之力,中國為此加大半導體的投資,希望建立自主產業與技術能力,不要再被「卡脖子」,希望半導體自給率在5-6年內,由30%提高到70%。甚至連曾是半導體生產大國、惟近年已式微的日本,都想找聯電、台積電等大廠去日本設廠生產,美國當然就是直接把台積電找過去美國設廠了。

因此,未來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格局、樣貌必然會有大改變,縱然現在不能確定改變的樣貌,但可以肯定的是,在了解、體會半導體對一個國家的產業、國安的重要性、關鍵地位後,沒有一個大國會把對半導體的需求,大部份都交由其它國家負責,要追求「半導體產業自主」者,不會只有中國而已。

對已是半導體生產大國、讓全球「依賴到危險」的台灣,則是既有「身懷珍寶」之喜,亦有「懷璧其罪」之憂,而台灣對如吃電怪獸般的半導體產業的升級與擴張,到處能支持到什麼地步,也該有所思考,對未來更該戒慎恐懼。

本篇文章共 2 人贊助,累積贊助金額 $ 195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