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全球新創公司爭相投入!跟三明治一樣大的「微型衛星」讓物聯網成為可能

2021-01-28 11:57

? 人氣

馬斯克與貝佐斯的新戰場在太空。(圖片來源:路透社,*CUP提供)

馬斯克與貝佐斯的新戰場在太空。(圖片來源:路透社,*CUP提供)

現在,科學家追蹤南極洲冰雪覆蓋的荒原上阿德利企鵝的健康狀況時,依靠在我們頭頂上方繞地運行的微型衛星,便可以在數千英里之外管理他們的相機。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其他機構也在嘗試使用同樣的技術:能源公司用微型衛星監控通達困難的風電場,物流公司用來追蹤海運集裝箱,農業公司用來看管牲畜。《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甚至用這種方式一路追蹤一支廢棄塑膠瓶從孟加拉國到印度洋。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不難想像,在不久的將來,有了這種不斷發展的衛星技術,人類可以在每輛汽車上安裝一個遇難示標,遠距監控地球上任何環境中的野生動植物,你還可以用它來追蹤自己的亞馬遜訂單——不僅是商品的運輸物流,還可以一路向上追溯到它的生產工廠。而這一切的成本只是早期衛星追蹤系統成本的一小部分。

這種新型奈米衛星網絡(又名「立方體衛星」)是多種技術因素共同造就的成果。

20210123-由國立中央大學研製的立方衛星「飛鼠」。(取自國家太空中心網站)
20210123-由國立中央大學研製的立方衛星「飛鼠」。(取自國家太空中心網站)

首先,這些衛星本身比以往更小,更便宜,功能更強大。智慧手機產業推動了所有電子設備的微型化,惠及從汽車到無人機的各個領域。然後是發射成本的下降,這要歸功於SpaceX等企業、印度這類國家積極的太空計劃,以及可以重複使用的助推器和3D列印引擎等一系列新的發射技術。

同樣重要的是,人們推出並採用長距離、低功耗的無線通信新標準,無論在地面上還是外太空,其表現都一樣出色。

就像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等新事物剛出現時一樣,沒人能確切知道來自太空的低成本、低功耗數據中繼會帶來什麼,也沒人能確定是否有足夠的需求支撐那些爭相提供數據中繼的公司活下去。未來一年內,將有十多家公司的數百顆衛星發射升空。

這些新創公司並不是要與亞馬遜(Amazon)及SpaceX等一較高下,後者在衛星領域投資甚巨,雄心勃勃,旨在為家庭和企業提供高速網路。那些由數百乃至數千顆相對較大的衛星組成的「巨型星群」耗資數十億美元;而據奈米衛星的營運公司稱,由最多100顆這種衛星組成的網絡成本為數千萬美元。

阿里巴達倡議(Arribada Initiative)的負責人戴維斯(Alasdair Davies)表示,這些微型衛星能實現真正全球化的「物聯網」,即使在24個月前也很難辦到。阿里巴達倡議為研究人員設計並建構衛星跟蹤和連接系統,其中就包括科學家觀察企鵝的系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