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中文網就香港的「無現金」發展現況,邀請讀者提問。當中有四個問題大家較關心,我們邀請了五名專家為你解答。
問:為什麼香港無法像中國一樣,迅速發展無現金社會?
BBC中文訪問的多名學者認為,說香港的「無現金」發展落後,是一種誤會。
香港大學「電子商貿及互聯網工程理科碩士課程」總監、張英相教授表示,「絶對不同意」香港落後的說法,香港早年已踏入一定程度的「無現金」社會。 「大額支付港人一直是『無現金』,千元上下的消費都是用信用卡;小額方面,『八達通』(Octopus Card)相當成功。」
香港金融管理局早前公布指,香港電子支付生態「發展成熟」,信用卡、八達通等電子方式支付,交易額佔整體私人消費開支六成以上。
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則形容,中國近年盛行「行動支付」,是「相當於由零開始,建立(無現金社會)的基建」,因為信用卡等支付方式不普及。
「但香港的『基建』已經存在,市民已經非常習慣使用『八達通』及『信用卡』。要改變,十分困難。」
莊太量認為,「支付」業務被上述兩者佔據,在港已無太大市場空間,該業務本身利潤亦不大,「(新進場的)電子支付服務,要提供這兩者以外的其他服務,如P2P支付等。」
問:支付寶若進入香港,香港現時普遍的電子支付渠道會被取代嗎?八達通的地位會否被取代?
杜志挺相信,馬雲旗下的螞蟻金服來港發展,其中一個考慮是滿足中國遊客習慣二維碼付款的需要:「這與將香港變成無現金社會,是兩件不同的事。」
莊太量則指出,「八達通」在港使用率高,是因與交通工具付費掛鉤。港人的交通需求,帶動八達通盛行,這一點其他任何支付模式不可比擬。
莊太量認為,香港移動支付市場有變化的轉捩點,很可能是港鐵等交通工具迫於壓力,開放接受八達通外的移動支付;否則其他移動支付終難挑戰「八達通」地位。
問:支付方式還有哪些發展方向?香港能否跳過本世代的技術,以其他支付方式後發先至?
朝無現金社會邁進,不一定要仿效中國模式。
香港的移動支付發展,處於百家爭鳴時代,有本地業者,也有中國的品牌及蘋果(Apple)、安卓(Andriod)等國際品牌,哪一款會脫穎而出屬未知之數。
學者們認為,香港或其他國家、地區,不會出現象「微信」(WeChat)那樣,一個手機程式整合、包攬所有財務功能的情況;支付、網上支付、匯款、P2P等不同功能,將分散在不同應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