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外交主管終於通話了。在中共外事辦主任楊潔篪和美國國務卿布林肯日前的通話中,雙方談到了人權和台灣問題、緬甸政變,以及國際體系。
不出意外,兩人幾乎在所有這些議題上都針尖對麥芒,楊潔篪強調了在台灣、香港、新疆、西藏等事務上不容任何外部勢力干涉的既有立場,布林肯則重申美國將繼續在新疆、西藏、香港等問題上維護人權和民主價值觀,同時將同盟友和伙伴一起,讓中國為台灣問題、破壞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體制、威脅印太地區的舉措等負責。
拜登尚未同習近平通話,這不是像有些觀察者解讀的故意冷落中國那麼簡單,而應該是還沒有准備好同習談什麼。目前氛圍下的兩國首腦的通話,一定要在管控雙邊關系上達成某種共識或者諒解,否則爭吵一通,各唱各的調,還不如不通話。這也說明對華關系對拜登政府而言,在強硬的外表下,也是很謹慎的。
拜登在日前的專訪中,將中國描述為「最激烈的競爭者」而非「衝突者」,似乎有意要在競爭和沖突之間劃界限。這與他在國務院的首次對外政策演講中國是美國「最嚴峻的競爭者」的定位一脈相承。雖然對華關系不是該次演講的重點,但也勾勒出拜登政府的對華政策輪廓。在拜登看來,中國在經濟發展、強制性外交、少數民族政策、知識產權和全球治理五個方面對美國構成了巨大威脅,因此需要在這些方面回應中國咄咄逼人的態勢。他雖表示華盛頓會與北京合作,可合作必須以符合美國的利益為先決條件。而為同中國更好地競爭,美國也必須先處理好國內問題,與盟友聯手,在國際社會佔有一席之地,並重建美國的信用與道德權威。
從拜登、布林肯以及美國其他高官近期釋放的訊息看,華盛頓的對華政策包含以下幾點內容:一是中國是美國最強大的競爭對手,在未來數十年恐怕都如此;二是美國會在一系列議題上同中國展開強硬競爭,特別在民主和人權問題上回擊中國;三是在符合美國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和中國在氣候等有限領域進行合作;四是在貿易、經濟、科技、人權和國際規則等方面聯合盟友與伙伴,共同對付中國的破壞行為;五是做好美國自己的事情,「以榜樣為實力」,在實力的基礎上和中國競爭;六是在台灣和南海等地緣政治上,承諾保護台灣,並以自由航行的名義,強化美國在南海的存在,挑戰中國的南海聲索權;七是對中國實行「戰略忍耐」,暫時不急於和北京打交道。
可見,拜登的對華政策繼承和延續了特朗普的強硬抗中路線,但也認識到美國自身的薄弱和實力的相對下降,因此要練好內功,團結盟友,維護民主和人權這個核心價值。後兩者仍是美國作為「燈塔國」的道德感召力所在,盡管特朗普四年對美國的民主和人權有所損害,但它依然是美國對付中國的最好武器,就此而言,民主和人權本身就具有強大的力量。這也意味著,華盛頓的對華政策底線,是不能容忍北京以「內政」為借口,肆意破壞國內人權,同時在全球推行以「低人權」為基礎的所謂中國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