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韜專欄:從中國角度看美中科技脫鉤

2021-02-17 05:50

? 人氣

為了讓中歐協議能成,習近平做出不少讓步。(翻攝自China Xinhua News Twitter)

為了讓中歐協議能成,習近平做出不少讓步。(翻攝自China Xinhua News Twitter)

「卡脖子」與時間換空間

2020年10月29日中國科學院學部第五屆科學教育論壇在上海舉行,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素在主題報告上列出35項中國「卡脖子」的關鍵核心技術,中國「科技日報」有報導包括半導體(光刻機、晶片、光刻膠);面板(真空蒸鍍機、ITO靶材、25微球);通訊電子(手機射頻元件、高端電容電阻);機器人(觸覺傳感器、機器人演算法);軟體(作業系統、核心工業軟體、航空設計軟體、資料庫管理系統);航太(飛機發動機短艙、適航標準、航空鋼材、火箭發動機高強度不鏽鋼);電動車(自駕車光達、鋰電池隔膜、燃料電池關鍵材料);生技(新藥iCLIP技術、透射式電子顯微鏡、掃描電子顯微鏡、醫學影像設備元件);交通運輸(重型燃氣輪機、鋼軌銑刀、柴油高壓共軌系統);水下科技(海纜水下連接器、水下高端焊接電源);機械製造(高端軸承鋼、高壓柱塞泵、超精密拋光、隧道掘進機主軸承、環氧樹脂)等,以及60餘項中國尚未掌控的核心技術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當中國科學教育論壇舉行的同時,中共也在2020年10月26至29日舉行「十九屆五中全會」,並審議通過「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建議」。在建議中,展望2035年中國經濟、科技實力與綜合國力都將大幅提升,關鍵核心技術實現重大突破,成為創新型國家前列。這樣的目標對應到目前中國在諸多領域關鍵技術「卡脖子」的狀況,顯然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外界有評論認為定下2035年係為習近平持續掌權鋪路,但這另一方面顯示中共領導層瞭解自身「短板」所在,以及自身與先進國家之間所存在的科技落差,確實需要一段時間來加以克服。

回到2020 年10 月在上海舉辦的這場科學教育論壇,中共外事委秘書長楊潔篪的胞弟,前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楊潔勉也出席會議,他以「中美戰略競爭下的科技關係趨勢芻議」為題做了報告。楊指出中國正處於新的戰略環境之中,美國朝野與相當一部分人民視中國為主要戰略競爭者和對手,這個趨勢在未來5 至15 年很難根本轉變;美國一直試圖打壓中國,科學技術也成為重要的打壓領域;美國在西方發達國家中「組群」,共同圍堵中國科技發展,以圖中美「脫鉤」並形成世界兩大對立集團。不過,楊對此所提出的建議仍相當「顧全大局」,首先在總體國際關係下處理好中美科技關係,其次以科技關係促進總體國際關係,從低政治低敏感開啟合作,第三重新審視中國科技趕超的階段性目標,既有超常規發展決心,也有事緩則圓的智慧。其目標是中美避免戰略消耗、保持中國科技持續發展,最後獲得優勢和主動。換言之,楊建議的是拉長戰線,以時間換取空間,這個時間軸線也符合2035 年的遠景。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