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燈初上的橫濱中華街,穿著灰色西裝的日本上班族和觀光客熙來攘往,路旁座落著「揚州飯店」、「北京飯店」等各式中國餐館、酒樓,街邊的小吃店賣的是台灣珍珠奶茶、小籠包,店員用標準的日文招攬生意,看手相的店裡坐滿打扮入時的日本年輕女孩。轉個彎,一座小而精緻的媽祖廟映入眼簾,一旁的販售亭內除了賣傳統的金紙、立香和光明燈,還有因應日本文化而生的媽祖御守和賽錢箱。
橫濱媽祖廟位在中華街深處,是日本最大媽祖廟,跟台灣一樣,每年農曆三月信眾們也會扛著媽祖鑾轎出巡,繞行中華街,祈求新的一年風調雨順、平平安安。媽祖廟現址在一百多年前曾是清朝領事館所在地,1859年橫濱港開港之時,橫濱市建成了外國人居留地,一些為歐美商社及銀行服務的中國人與歐美人一起往來於中日之間,並在當地建設了關帝廟、中華會館和中華學校等,為中華街最初的發展奠基。1923年發生關東大地震,中華街受到重創,許多中國人因此返回中國,加上中日關係惡化和1937年中日戰爭爆發,中華街一度蕭條停滯,直到戰後復興期,中華街才逐漸恢復了昔日風華。
由於橫濱靠海,當地民眾在20多年前開始提議興建媽祖廟,保佑討海人平安和橫濱的發展及航海安全,2004年媽祖廟開始動工,廟方理事會為了尋找適合的媽祖還曾到福建湄洲和台灣台南考察,目前廟中供奉的四尊媽祖中,其中一座「金面媽祖」就是從台南祀典大天后宮迎來,2006年橫濱媽祖廟開廟安座大典上台南大天后宮親臨指導,並致贈清朝雍正皇帝御匾「神昭海表」的複製匾額和范謝將爺。
語言優勢、杜絕校園霸凌 成為橫濱中華學院招生賣點
媽祖廟的斜對角,則是有著120年歷史的「橫濱中華學院」,紅磚配上深藍色鐵門,門額及門額上方的「橫濱中華學院國父紀念校」則是由孫中山的長子孫科題寫。走進校園,目光瞬間被操場上飄揚的中華民國國旗吸引,即使在台灣也鮮少看到這種旗海飛揚之景。旗海正下方,一座孫中山銅像炯炯有神的座落在教學樓前,校長馮彥國表示,當年孫中山先生從歐洲來日,倡議倡議創辦日本第一所華僑學校(原名中西學校),便是現在橫濱中華學院的前身。
小小的校園裡從幼稚園到高中部一氣呵成,馮彥國說,校內學生學的是繁體中文,教材也是使用台灣南一出版社的教科書,許多日本家長希望小孩能學習第三種語言,特別是繁體中文,因此搶著將小朋友送入中華學校,目前校內雙親皆是日本人的孩子已經佔了三成。
少子化問題似乎沒有對中華學院造成衝擊,校方還規劃在兩年後興建新大樓,招收更多的學生。馮彥國說,日本家長希望將小孩送來有兩大原因,一是學校以注音符號教導孩子繁體中文,家長也可以跟著學習。另一方面,學校一路從幼稚園教到高中,加上班級數少,比起一般日本學校,更能避免校園霸凌的問題,家長更能放心。
一條街一年吸引2000萬遊客,有何祕密?
在橫濱中華街,中國、台灣和日本文化交會融合,店員可能上一秒還說著流利的日文,下一秒就轉換成閩南語,遇到中國遊客也能用普通中文溝通。在這裡中國人、台灣人沒有涇渭分明的區別,大家都想著如何讓更多人到橫濱中華街,維持社區的繁榮。
如今,橫濱中華街與長崎新地中華街、神戶南京町中華街並列日本三大中華街,估計每年吸引了近2000萬名遊客造訪。被問到什麼原因讓橫濱中華街如此繁榮?今年6月剛當選橫濱華僑總會會長的洪益芬謙虛的說,她不敢講橫濱中華街比其他地方的中華街厲害在哪,「可能是神明有保庇,加上我們這裡的人都很團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