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忘了圖書統一訂價這回事吧,它救不了任何人

2021-02-19 07:30

? 人氣

書市萎縮讓出版與獨立書店等相關業者都承受巨大生存壓力,統一訂價是帖良藥嗎?(盧逸峰攝)

書市萎縮讓出版與獨立書店等相關業者都承受巨大生存壓力,統一訂價是帖良藥嗎?(盧逸峰攝)

國內從獨立書店的倒閉、到大型連鎖書店的縮減,顯示的是書市難為,在去年雙11時,國內電商的66折購書活動激起獨立書店群起抗議,吸引大眾的矚目,也讓所謂的「圖書統一訂價」議題再次端上檯面討論。不過,統一訂價既無法挽救書市,更有諸多問題,不宜推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根據《風傳媒》推出的「未來書店演化論」專題報導指出,面對閱讀風氣逐年降低及網路衝擊,書店倒閉潮已非新鮮詞彙,台北市最著名的「書街」重慶南路,早年超過百家書店林立,如今僅剩個位數店家苦撐。原本書已難賣,又碰上電商通路以低價促銷,許多獨立書店都無法與其競爭,因此才有圖書「統一訂價」的計劃。不過,這個政策也是利弊參雜、業者正反看法都有。

所謂的「圖書統一訂價」,主要是指要大、小書店及各種通路,都以統一的價格銷售,這個「統一價格」可以是完全依照訂價賣書,或是規範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能有折扣,且折扣不能越過一定成數,藉此讓出版業保有基本的營業利潤,也讓讀者看到更多元的選書,達成雙贏局面。

這個想法從龍應台時代到4年前文化部長鄭麗君上任時都提過,但問題過多爭議大而不了了之;去年11月因電商66折賣書事件再次被提出,現任部長李永得說只要業者能忍受初期銷售減少,要實施也可以。

如果以國外案例來看,全球前20大出版國中,實施統一訂價(或是協議制)與完全尊重市場機能的國家都有,因此談不上那種制度是絕對的主流或「大勢所趨」;甚至同樣實施統一訂價制的國家,也有成功與失敗的不同結果,台灣還是要先回頭看本身條件再評估與做決定。

在網路上取得中國簡體電子書很容易,讓購買實體書的讀者不斷地流失。(郭晉瑋攝)
近年台灣書店生存越來越困難,最根本的原因應該是:看書人越來越少。(郭晉瑋攝)

近年台灣書店生存越來越困難,最根本的原因應該是:看書人越來越少。依照聯合報2019年的一份調查,有超過4成的民眾過去一年完全沒看書,這些人上次看書的時間平均是7年前;即使有看書的民眾中,大部份也是「淺嚐即止」:47%讀了1-5本書,21%看6-10本書,看超過20本只有10%。中文繁體書海外市場極低,而台灣2300萬人的市場原本就小,看書人又日益減少,反應在書市上就是書越來越難賣、也越賣越少。

如果實施統一訂價,可以挽回書市、保障獨立書店與小型業者嗎?機會不大,買習慣N折書的台灣人,初期很難適應,因此實施後書的銷售必然下跌1-2成以上;而長期來看,因年輕人看紙本(無論是書、雜誌或報紙)的比例越來越低,變高的書價更把年輕人推開,在整體看書人口的減少下,即使有統一訂價,也難挽回書市與支撐獨立書店。

更務實的看,台灣是否有實施統一訂價的「土壤」仍待評估。統一訂價其實類似政府「賜予」產業聯合壟斷、拉抬(或支撐)價格的特權,要能成功有賴市場所有賣家遵守協議規定,不偷偷降價促銷,只要有人偷跑偷降價,這個「擬托拉斯」就崩潰;當然,從理念上來看,政府主導圖書統一訂價,更無異是對公平法的無情嘲弄。依照過往案例,「聰明靈巧」的台灣商人,全部都能遵守協議的機率,坦白說:非常低。因此,即使做了也難有效果。

國外的案例也可提供參考:圖書統一訂價在法國、德國、日本(協議制)實施經年有一定的效果,但在以色列、墨西哥實施卻效果不彰甚至形成災難。台灣會是較接近德日、還是類似墨以?

對出版業、書市而言,如何培養與找回更多的讀書人口,才會是未來生死之事;對獨立書店而言,則是如何轉型與找到市場定位,才是存活關鍵。過去,超商、量販店崛起後,無情的把大部份傳統商店、所謂的「甘仔店」淘汰,電商出現又大口大口的吞掉實體商店的業績;以書市而言,不談電子書,單以實體書而言,已經有超過4成購書來自網路,這個比例只會增不會減。這些都不是統一訂價就能挽回的頹勢。

因此,忘了統一訂價這件事吧,業者間的協議、默契是一回事、也可以接受,但修法硬訂「統一訂價」則不宜、亦難解決問題,出版業、獨立書店要從其它經營面著眼,才可能殺出血路尋求生機。

喜歡這篇文章嗎?

主筆室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