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助商的影響力
辛巴利斯特教授說,奧運其實是賠錢貨,得靠贊助商的財力來支撐,因此,企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不可小覷。
以2021年的東京夏奧為例,他說,TOP計劃已經為IOC貢獻了近2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556億7441萬元)的進帳。另外,東京夏奧的營收約在5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391億8602萬元),其中33億美元(約合新台幣918億6277萬元)的進帳來自日本國內的贊助商,佔了最大宗,其次是來自IOC的TOP不到10億美元(約合新台幣278億3720萬元)的挹注,因為票務和紀念品等其他收入只有近8億美元(約合新台幣222億6976萬元)。
因此,他說,贊助商是包括2022北京冬奧在內的所有奧運賽事背後最大的金主,其對主辦單位有一定的影響力。
北京已主辦過2008年的夏季奧運會,應該很清楚,辦奧運勞民傷財,也無法刺激經濟或旅遊業。辛巴利斯特教授說,據算法不一的估計,2008年夏天,北京的旅遊業營收其實下跌了8%至20%,因為一般觀光客,除非是奧運迷,否則都會選擇避開此一擁擠又昂貴的旅遊時段和地區。
辛巴利斯特認為,中國現在仍積極主辦奧運,其實著眼的不是盈虧、而是國力的展現。
他說:「對習近平或中國來說,主辦奧運將提升他們在國際舞台的地位。奧運為他們帶來曝光度,也讓他們取得正當性,與國際奧委會所宣稱之對人權、世界和平的推崇、以及對體育發展之推廣等面向、乃至賽事有所連結。」
運動員幫中共宣傳?
這也是部分國家抵制2022北京冬奧的原因之一,因為他們擔心各國運動員會成為中共宣傳的工具,而建議取消北京的主辦權,或者以不派運動員參賽或不派外交使節或人員出席的方式,來抵制2022北京冬奧。
在運動員方面,辛巴利斯特教授說,至少在美國,已經有越來越多的運動員願意透過社交媒體來做政治表態,特別是針對種族歧視的相關發言,這其實可以爭取到很多追隨的支持者。
他說,運動員光是在社交平台的政治表態預估就可以創造高達12億美元(約合新台幣334億464萬元)的營收,因此,政治意識較強的運動員越來越敢於發聲。
辛巴利斯特教授認為,未來針對北京的人權問題,可能也有運動員會發出正義之聲,雖然很多公司會很敏感,但如果他們選對邊,選擇和發出正義的運動員或消費者站在一起,也可能反而會刺激銷售量或提高客戶對產品的忠誠度。
大多數贊助商拒表態
美國之音以電子郵件致函可口可樂、Airbnb、三星(Samsung)、英特爾(Intel)、源訊(Atos)、安聯人壽(Allianz)、歐米茄(Omega)等數家大型贊助商,希望取得他們對抵制呼聲的回應。但其中,只有歐米茄和安聯人壽透過電子郵件回覆,多數皆未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