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陸續公布。多所大學積極地張貼世界排名來招生新生入學,或將排名設置至各校校網首頁,想藉此大力宣傳自己的教學成就,與宣揚學校名次。
QS世界大學排名的評比分數滿分為100。衡量標準是透過40%學術互評、20%師生比、20%教職員引文量、10%雇主評價、5%國際生比例、5%國際教職員的比例。但這些標準能有足夠公信證明該所大學較優秀嗎?我想這是我們可以商討的。
對於教學優秀排名的標準,是難定義也難量化的。QS所做的是透過實際數據量化的方式,但大多評比都是可以透過更多錢來前進排名,像是花更多教育經費將師生比縮小,像是更大的宣傳招生國際教師跟學生。又或者是從回收問卷來觀察2008年亞洲有一半以上的問卷數都集中印度、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四個國家。深入瞭解亞洲各國的問卷回收數量,發現臺灣最少僅39份,新加坡卻有135份,香港為100份。這就代表,只要大學積極地請雇主與學者填寫就能將世界排名的分數往前升高,且問卷量的難度也非難達成。
QS世界大學的排名,是看不出教學現場教授的授課態度與品質,只是透過大數據的指標量化的結果。我認為論證世界大學排名前面,等於辦學績效優良或者教學環境良好,兩者之間還是有很大的差距與差異。
反而學校排名讓教學失去價值。讓學校注重論文的生產,與聘請短期教授讓師生比下降,又或者讓學生要去迎合市場的雇主需求。這些種種衡量方式,某部分而言,都讓學校缺乏了教學自主權。
教育目的,並不全然是競爭。而是可以讓學生從學校中知道他們需要的是什麼。讓學生有好的學習環境,我認為才是真正重要的。
*作者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