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論壇在小英總統的期許下落幕,其中協助開發人力資源成為新南進政策的首要工作。教育部在106年度編列10億教育新南向預算,其中7.2億用於招收國際學生,2億做為臺灣師生赴東南亞交流的經費,目標是在東協及印度等重點國家之著名大學或文教機構設置雙邊交流據點及推動臺灣連結計畫(Taiwan Connection),吸收學生到臺灣就學,或進行實習和研究計畫的雙向交流。此計畫估計每年增加至少6,000名東協學生輸入至臺灣高教和技職領域,同時輸出4,000名臺灣年輕學子到東南亞學習。
東協組織有5個創始成員國,包含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泰國,之後再加入汶萊、柬、寮、緬甸、越南等10個成員國,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中國、日本、南韓加入東亞峰會,形成東協十加三。東協十國是各方覬覦的資源、人力以及市場來源,不過各國的語言、風俗不一,政治宗教的立場迥異,以臺灣目前的國際地位,進入不易。中國則在2016年建設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沿著海上絲路,積極發展中國和東南亞各國的經濟合作,目前全球已有57個國家參與。
教育南進為那樁?
早在2010年,馬英九總統即宣示要發展台灣成為亞太高教中心,在三年內由行政院各部會投注六百億元改善校園計畫,積極向外籍學生招生。小英政府再提教育南進,目的是為了吸收外籍學生來臺就學,解決生源/人才不足的問題?還是為了送臺灣學生越洋實習與工作,擴大產業與人才流動?OECD國家,如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英語系國家外籍生可達15%以上,招收外籍生目的明確,是為了賺錢與攬才。這些國家採取高學費政策,外籍生收費通常為本地生二至三倍,以美國來看,私立大學的每年學費在2.5~4.5萬美金之間,公立大學的學費也在1~2萬美金,外籍生學費有助於增加教育事業收入,而對少數優秀國際生提供獎助學金,並給予工作與居留權,希望培養的人才畢業之後留下,美國即是透過吸納全世界知識菁英來壯大科技發展能力的典範。中國大陸近年大學學費飛漲,部份大學年學費已超過1萬元人民幣,對於外籍與港澳學生給予差別學費,高等教育也逐漸變成一種產業。
反觀臺灣,公立大學學費一年約6萬,私立大學約10萬元,政府補貼每位公立學校學生平均約30萬元,私立大學則約15萬元。但目前臺灣外籍生的學費比照私立大學,大約10萬元,外籍學生收得越多,政府就賠得越多。多招外籍生不但是賠本生意,因為外籍生身份而享有入學的優惠待遇,與臺籍學生形成不平等的教育資源競爭,排擠本地生可用的資源。